“這是剎車頻率、下壓力變化,對制動系統溫度影響的數據圖!”
“一飛君用三場練習賽,完成了新加坡賽道測試,現在我們可以根據這份數據圖,進行最終的賽車調校!”
山本右京的語氣很激動,甚至能聽出聲音中的顫抖,因為張一飛完成了堪稱不可能完成的賽道測試,讓自己得到了大量的傳感器數據,才能制作出這份圖標進行數據分析。
別說是山本右京了,就連科塞爾看到電腦上的數據圖,都神情復雜的看了張一飛幾眼。
因為昨天一練初次進站之后,張一飛并不只是簡單的調校后出站繼續跑,而是跟自己說了個異想天開的瘋狂想法。哪怕就是以科塞爾的激進,都認為張一飛的想法不可能達成,現在事實已經擺在眼前,他做到了!
要知道街道賽除了對車手的車技要求之外,對于賽車穩定性的要求也是極高,其中制動冷卻系統更是重中之重!
因為F1賽車都是風冷系統,街道賽的布局,注定了很多彎道速度不會太快。而一旦賽車速度不夠,那么前進風口的風量就會不足,導致剎車系統過熱,從而影響到剎車效果。
這就是為什么,經常能看到F1賽車怠速時候,有兩名維修技師拿著鼓風機,對著賽車進風口吹風,就是保證在停車狀態下,風冷失效不會出現過熱問題。
并且為了保證制動系統能迅速降溫,在F1賽車制動盤上面,有著高達1200個小孔。這些小孔除了加快剎車系統冷卻的作用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將熱量快速傳導給輪胎,保持胎溫的穩定性。
想想看一般汽車,開久了胎溫會上升,但是溫度上升到一個限度,就達到了上限點。所以普通車輛開個百來公里,你去摸一下輪胎最多也就是燙手,絕對達不到迅速燙傷的地步。
但是F1賽車輪胎剛跑完,你用手去摸能燙掉一層皮,因為它的胎溫要求高達上百攝氏度,需要把輪胎表層的橡膠都給融化了,達到一種類似口香糖的半凝固狀態,這樣才能保證驚人般的抓地力。
單單靠輪胎內部空氣溫度上升,是很難達到上百攝氏度的。所以需要一個外部條件來加熱,而車輛熱源除了動力系統外,就只有制動系統了。
制動系統能傳導熱量給輪胎,保證胎溫達到最佳路感狀態,但如果制動系統傳導的溫度過高,讓輪胎表層橡膠融化的太快,那么相當于把正常比賽中的輪胎磨損,給開了一個加速器。
磨損過快,那么輪胎厚度自然變薄,同時胎溫還超過了安全值,這種局面下去后果就是大幅度提升爆胎幾率。
這也就是為什么,之前阿隆索反饋自己的賽車調校,科塞爾很冷漠回了一句,他是不是想在賽道上爆胎?
想要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提升賽車在彎道的空氣下壓力跟機械抓地力,減少對剎車減速的依賴,這樣制動系統溫度,自然就能很好的維持在安全線以內。
另外一種就是藝高人膽大,通過極其精準的空油門減速配合,以及恰到好處的剎車點計算,靠自己車技去玩刀尖上跳舞的操作,拼命控制制動系統溫度的臨界點。
之前張一飛選擇的是第一種方案,但過大的下壓力會影響賽車加速度。而阿隆索對于自己的車技很自信,所以他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去高風險的游走在極限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