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極度困苦之下,人是什么都敢做的。
吳小萍和她的媽媽不是男人,沒有膽子攔路搶,她們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賣,但妓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工作。
她們找不到能收下她們的樓,因為她的媽媽年紀太大了,而吳小萍又不夠水靈,她雖然年輕,但餓了太長時間,又做了太久的苦力活,她早早的就失去了少女的風采,變得衰敗不堪。
就算只是在街上小巷子里做野妓也不行,母女兩人根本不會分辨什么樣的男人是客人,什么樣的是流氓。
最后,她們只能扒垃圾,挨門挨戶的討飯,再就是流連在各個可能會施舍食物的慈善機構前,像是教堂、寺廟、庵堂、醫院這些地方。
祝玉燕聽得一愣,發現她工作的一個大失誤。雖然做慈善,但她并沒有一個光鮮的門面用來當慈善招牌。她在城中設立的幾個慈善點,也并不是每天都會有食物發放,一周可能只有一次。她也會在城中的幾所孤兒院、慈濟院定期施舍食物、藥物。
她本以為自己已經做了很多了,現在才發現像吳小萍母女這種根本沒有棲身之所,只能在街流浪的人就無法得到她的幫助了。
像吳小萍母女這樣的人一定有很多。
他們失去了本來的工作,沒有錢再租房,也沒有辦法再找到穩定的工作,最后就變成了街上的乞丐、流浪漢。
祝玉燕握住吳小萍的胳膊,輕聲問她“那你怎么會來找我呢你的媽媽和弟弟呢”
吳小萍張著眼睛,沒有流淚,但她的眼神卻格外的空洞,充滿希望的看著她,像是渴望她能給她一個好一點的答案。
“媽媽讓我來找大小姐,說讓我來當丫頭,我年紀小,可以當丫頭。媽媽帶著弟弟走了,他們不見了。”
吳小萍說的有些不清楚,但祝玉燕卻聽懂了,她沒有以為吳小萍的媽媽是拋棄她了,她知道,吳小萍想的跟她一樣。
吳小萍的媽媽帶著那個小兒子,自殺了。
為了不拖累女兒。
她的媽媽認為假如只有女兒自己,她是可以活下去的。
來找祝家當丫頭是一個很好的出路。但就算吳小萍當了丫頭,不管是不是在祝家,假如她還有一個媽媽一個弟弟要養,那對她來說就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可能對她的媽媽來說,活下去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她沒有辦法,兩個孩子加一個自己,她想不出讓三個人都活下去的辦法。
而她也做不到拋棄兩個孩子獨自活命。
或是只拋棄一個
她也同樣做不到。
可能這種心靈的拷問一直都在,她一直在思考,在權衡。
最終她什么都沒做。
她也沒有機會去做了。
她讓女兒離開,盼著女兒會有一個好結果。
然后她帶著兒子離開,靜靜的自殺。
保安隊每天巡邏時都能撿到不少尸體,其中有病死的,餓死的,被殺的,還有自殺的。
有成年人,有老人,有女人,有孩子。
保安隊不會檢查這些人都是什么死因,只會搜一搜他們身上有沒有錢,然后就會運去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