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坡面障礙技巧比完后,他回去復盤過余樂的比賽片段不少于十次。
作為滑雪走出去的世界級裁判,他真的很期待華國能夠在世界賽場上擁有更多的競爭力。
一起他期待的只有何宇齊、譚婷和白一鳴,現在他的名單里多了一個余樂。
短短120天,從一個滑雪小白訓練到這個程度,真是讓人期待他完全成長之后的實力。
除此以外,還有柴明、路未方、程文海等人。
當然,房姐又帶著她上萬人的直播間趕來了。
每個人都望著那個從最高處滑下的身影,期待他的一場精彩表演。
“唰”
滑雪鏡里面的世界與用肉眼觀察的不太一樣,同樣的視野,但顏色卻暗淡了很多,完美地保護滑雪者因為陽光照在雪面上,而導致的雙目刺痛。
但同樣的,又有點小小的妨礙視野展開的更大。
余樂一直在熟悉和適應滑雪鏡的存在,他現在還不能完全無視滑雪鏡帶來的視覺上那一點點偏差,好在他的身體比他的大腦更容易形成記憶。
滑雪板的尾端向上翹起,是和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其他滑雪類項目完全不同的設計,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自由式滑雪的使用者,在倒滑的時候,滑雪板的質感與正滑的時候完全無異。
倒滑的速度在一點點加快,但完全在余樂可以控制的范圍內,他這次選擇的是最簡單的平橋。
平橋從橋頭到橋尾,一共有7米長,橋面有一個與雪坡略微平行,坡度小于10°的傾斜度。
平橋的左側和右側都是雪臺,左側更高一點,距離橋面大概是半米的高度,右側則低矮許多,垂直落差達到一米。
如果選擇側面上橋,他就必須選擇這兩個雪臺中的一個。
余樂選擇了落差一米高度的雪臺。
這并不讓人意外,余樂總是會做出比他人更難的選擇,對于在選訓隊第一次就敢上08米箱子的余樂而言,這個1米的高度,實在算不上難。
難的是他必須旋轉跳上去。
270°也好,450°也好,一旦旋轉起來,不可控的因素就太多了,馬上就變化成了難度技巧,高級模式。
這一次,余樂在第一個街區,要挑戰270°的倒滑上橋。
他滑上落差一米的雪臺,這是一個完全與海平面平行的雪臺,上面用藍線畫著區域的線條,提醒選手你距離盡頭還有多遠。
余樂根本沒有空去看藍線在哪里,他有自己的跳躍習慣,在他感覺到距離差不多的時候,便猛地往上一跳
270°倒滑上橋。
很輕松,完全沒有壓力,余樂就旋轉著跳出了一米多高的距離,并且在旋轉之后,穩穩地落地了平橋上。
好
很簡單,很穩地成功了
余樂站在平橋上,滑雪板與光滑的橋面摩擦,發出“呲呲”的聲音,還有被風吹上去的雪粒被滑雪板碾碎,紛紛揚揚地灑落。
他一腳前,一腳后,微微蹲著的身體,在確定找到平衡后重新直立了起來。
這個動作當然不是為了耍帥,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隊教練告訴他,在橋上站的直,裁判會給更多的分。
換句話說,這個動作并不算規范。
但柴明帶余樂訓練,就從未糾正過他這一點。
余樂屬于“半路出家”,練了十二年跳水后,才來從零開始學習滑雪,在過去那么多年,他的身體擁有自己的記憶和習慣,并且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處理平衡問題。
教練們都知道,這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百分之百正確”的姿勢,尤其是坡面障礙技巧運動里,誰敢說只要按照他的姿勢去做,就一定可以成功
因而余樂的姿勢是他習慣性處理方式,是過去那么多年的鍛煉,烙印在他身體上的痕跡。
好在還挺賞心悅目。
至于余樂,這個時候完全不會考慮姿態是否好看,他站直身體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抗衡旋轉上橋的“慣性”。
又或者嚴格說來,他并不是要“站直”。而是在“站直”的這個過程里,隨著身體的變化,去和“慣性”對抗,才會出現這么一個并不符合坡面障礙技巧橋上正確姿勢的動作。
不正確,但他確實做到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