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華國,余樂”
余樂在弧形橋上做的是已經在這個賽場重復了很多的技巧,所以當“墻”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必須做點別的,讓自己表現的更好一點。
但坡面障礙技巧并不是一個“硬拔”,能“拔”出來的運動,更多時候需要足夠的身體基礎,以及在做技巧前的各種因素。
比如速度,身體的角度,身體狀態,心態等等,都需要選手在那千分之一秒的情況下做出最準確的判斷。
余樂在那一瞬間,他的判斷只有一個。
試試。
試試兩周的翻騰,或許能行。
因為狀態太好了,前兩個道具區的挑戰成功更是讓他的氣勢十足,而弧形橋也因為做的熟練,沒有出現任何的紕漏。
各種要素告訴余樂,他真的可以試試。
“墻”的高度是三米,拋飛起來后與地面的距離大概在7米左右,這是一個界于一周臺和兩周臺的位置,完成兩周可能會有點勉強,但并不是不可能。
余樂的爆發力極強,是因為天生天賦,也因為他個子太高必須進行強化訓練的結果,如今便成為了他挑戰這個三米“墻”的底氣。
他在起跳那一刻,爆發出了全身的力量,在自己被速度拋飛到空中的同時,自己更是往上跳了起來。
這是一個很不標準的操作,因為新的力量出現,很容易導致身體的平衡被破壞,最終落地失誤。
但一流的坡面障礙技巧運動員,在挑戰這種自己可能不是一定可以完成的動作上,誰又不往上跳一下,借一點點的力呢
半米都好。
而這半米,正是天才運動員和普通運動員的差別。
是技巧,是膽量,是預判,是那沖擊極限的瘋狂
余樂在挑戰極限的路上,因為這最頂級的賽場,而越走越遠,瘋狂成長。
他一只腳,已經因為這連續不斷的突破和嘗試,而邁進了“超一線”的門檻。
失敗,趴在門外,下次再來。
成功,便是魚躍龍門,具有了爭奪獎牌的能力。
余樂不知道。
什么能力,什么瘋狂,他通通不知道。
他只是感覺自己可以去嘗試,但距離他完成這個動作,卻還差那么一點點的助力。
所以他就跳了起來。
身體在飛上天空的同時,雙腿往上蜷縮,緊緊地抱住,為了保持身體的絕對平衡,他這個時候可以,也唯一能做的只有卡車司機抓板。
抓板的難度,因為翻騰的周數而降低了,他的能力讓他必須在這個時候做出取舍。他還沒到可以隨意搭配調整,從容安排的程度。
好在,他拼贏了。
聚集全身力量做出的翻騰,像是奔馳在高速路上的汽車車輪,快的只能夠看見他的軸心,也就是位于后背處,背心上的33號,最中間彎折的位置。
身體邊緣的一圈快出模糊的殘影,分辨不出哪里是腳,哪里又是頭。
他在翻騰。
左側的翻騰。
快的好像剛剛從拋物線的最高位落下來,身體就已經如春雨淋過的嫩芽,徐徐舒展開來。
快和慢,這個一刻呈現出某種對比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腦海里拉出一個悠長而平靜的空白點。
似乎是出現騰空效果了
因為旋轉的速度與騰空時的拋物線達到了微妙的契合,因而身體會在半空出現類似于懸浮的效果,而這通常是空中技巧比賽,或者大跳臺比賽里,冠軍選手拿下高分的主要原因。
所有的運動員都在追求這個效果,但人體不是機械,無法做出那般精準的配合,進而變得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