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四圈的轉動的同時,終于從最高處落了下來。
沒關系,拋物線還很長。
雪坡的陡峭弧度讓他還可以飛行很長一段距離,事實上,再來一圈也沒問題。
但余樂不打算做了,不是膽怯,而是他一開始就定下了翻騰的周數。他用了那么大的力氣跳起來,那么他就應該做這個力氣范圍以內的技巧。
所以在落下去的同時,他的雙手松開,身體在半空中迅速地展開。
足尖的滑雪板先是努力的向上翹起,因為這個時候他是面向跳臺,屬于反向落地,說是平時訓練的技巧就在這里,讓自己的滑雪板任何時候都可以契合雪坡的角度。
這是習慣,是技巧,卻不是終點。
在余樂將身體展開的同時,他的腰垮開始用力,從腹肌的位置作為核心的動力,帶動著雙腿往左側扭動。
腿帶動膝蓋,膝蓋帶動腳腕,最后就連滑雪板也轉了個方向。
這個時候,余樂需要同時處理兩件事。
讓頭也轉過去。
以及,控制滑雪板的板頭壓下去,做好落地的準備。
這也是為什么幾乎所有的運動員,跳臺落地會容易失誤的原因。
比起在半空中,有多少動力決定了多少圈數,那種更依賴慣性和沖擊力的技巧,落地才是真正的控制,需要整個身體去發力,用每一根肌肉纖維去尋找身體的平衡,甚至在半空無法借力的情況下,要硬生生地調整自己的身體到最佳的落地前狀態。
在距離地面還有兩米的時候,余樂的頭也轉了回來。
很明顯,他是有余力的,這個動作他做的并不勉強。
四周半。
等待落地。
但不勉強的難度,落地依舊有一些風險。
余樂在將頭轉回來的時候,哪怕他戴著滑雪鏡,前方的燈光只是一個個小小的光點,但在足夠黑的視野里,他的視線焦距第一眼還是落在了那些小光點上。
然后才是腳下。
這正是晚上不好滑,容易失誤的原因。
視線被光捕捉,是一種本能。
然而這樣的比賽,所有的一切都是瞬息間的事情,瞬間的分神都會導致不一樣的結果出現。
所以,肌肉記憶成了重點。
余樂的視線從光點上移開,去尋找腳下雪坡的同時,他的雙腳已經落在雪地上。
視野驟然一震。
身體跟著沉了下去。
余樂的身體在這一刻繃的很緊,每個細胞都活了過來,猶如最緊密的儀器,掌控身體的平衡。
難度不大。
余樂雖然什么都沒有看見,但他經過千錘百煉的身體,還是在這一刻自我完美地運作。
首先,他自然而然向下垂落的滑雪板板頭,就讓他能夠完美地與雪坡以一個平行的姿勢,與雪坡平順的接軌,這就減少很大一部分的震蕩。
震蕩會加大失誤率。
落地的時候當然越平順越好。
同時,他的膝蓋自然彎曲到可以承受重量的程度,腰背的肌肉也牽扯出巨大的力量,這樣的動作既是為了再一次地減少震動,也是為了拉扯和牽引住身體的姿勢,保證任何時候都不會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