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地完成了第一個道具,余樂滑向左側。
左側有一個離地80厘米的長橋,是這個賽道算的上有點難度的道具。只是余樂需要從現在的最右側,在兩秒鐘內,以40邁以上的速度,幾乎橫滑過整個賽道,抵達左側。
如果是這樣還好,但是這個賽道很亂。
最初建設這個賽道的時候,坡面障礙技巧才確定成為奧運會項目,來到這個滑雪場的訓練隊要求設計這么一個賽道。然而那時候無論是雪場的設計者,還是訓練隊的師生,都對這個項目充滿了茫然,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不難看出,這條賽道最初設計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選手會選擇一個位置,一直滑左邊,或者右邊,又或者是中間。因而街道區和街道區中間,并不存在加速區的設計。
這也就導致,余樂想要橫跨賽道,從右側滑到左側的時候,就違背了賽道設計者的初衷,不存在“一馬平川”,任意換道這個選項。
這樣就更有意思了。
偏偏坡面障礙技巧的運動員,前身可就是一群極限運動員。
他們腳踏雪板,從雪山之巔滑下來,小小的身影在雪面上逐波踏浪,蛇形而過,身后崩落的大雪猶如九天墜落的銀河,在生與死的邊際,追尋著人類的極限,遇樹蜿蜒,遇石飛躍,與冰雪之神共舞,挑釁死神的鐮刀。
他們最擅長挑戰復雜的地形。
坡面障礙技巧運動進入奧運會項目后,多了很多預防危險的規則,雖少了那么一點生死一瞬間的激情,但運動員在雪上的避障能力,永遠都是他們的核心技巧。
所以當余樂從賽道的一側,往另外一側滑去,所有收看直播,以及在直播屏幕前,觀看比賽,準備打分的裁判,全部都揚了一下眉。
就在余樂的前面,有一個離地30厘米的箱子,那箱子足有三米長,屬于絕對繞不過的道具。
余樂是打算跳過去吧
裁判們這樣想著,同時充滿期待地看向余樂。
在無人機的跟蹤拍攝下,橫滑過雪道的余樂果然跳起了起來,但又出乎意料,在跳起的同時,完成了一個轉體的動作。
270°的轉體
落在箱子上
哦對
雖然這個道具應該并不是余樂的目標,但它矗立在那里,就是一個必須去挑戰的關卡。如果不去想這個道具是個多余的東西,那么完全可以將它當成一個側面上橋的道具啊
是的,沒有錯的一個處理的方式。
尤其是余樂270°轉體上箱,卻并沒有在箱子上停留,而是直接沾之即離,落在另外一側的雪地上的時候,甚至又一位裁判忍不住叫了一聲好。
太帥了
這個道具的處理,透露出了余樂的從容,和他的創新能力。
他已經從模仿其他人的動作里走了出來,有了自己獨立處理道具的實力。
平衡感也很強。
旋轉上橋,不等站穩,就又從另外一側下橋,別看只是這樣簡單的動作,但在高速滑行里卻是一點不簡單,短短時間需要處理的數據太多,大腦思維或許可以跟上,但沒有強大的身體素質,也無法完成。
“很棒”這位本就喜歡余樂的打分裁判,這樣夸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