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不同,其不僅在形式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并且形成了國家政權,建立了國家制度,對轄境實施有效的管理。按理說已經可以與國家名義與大宋談判,但是趙昺不愿意,一個統一的游牧民族國家,比之松散的部落聯盟更具威脅性,同樣需要花費大量軍費保持強大的武力予以壓制,以其這樣不若將其滅國,起碼在一段時間內可以保證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和平
“陛下,歷朝史家皆已大漢武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而自豪,即便草民今日說起亦是不免心中激蕩,欲提刀上馬酣暢淋漓以犁庭掃穴之威封狼居胥。想陛下同樣有將蒙古人逐出中原,牧馬塞外之志,而今陛下收復中原在望,自不會與敵媾和”劉因看南朝皇帝若有所思,也大概明白了其的心思,又言道,“但是此策亦有隱患,不惜代價的進攻,實際上對國家的財力、人力和物力皆會造成極大的負擔。”
劉因邊說邊看著南朝皇帝的臉色,并非出于膽怯和奉承,而是清楚自己的身份,說好聽點兒勉強算是謀士。而他行事有些迂腐,性格倔強,可讀了那么多書,也明白君王的謀士盡管能量巨大,甚至可以影響到其的決策。但事實上,謀士的主要責任還是出謀劃策,那個拍板的人不是他。
且劉因清楚謀士的定位與求勝之道。相比于武將,做謀士是風險低收益大的差事,可作為一國之君可攬天下英才,正是所謂的謀士如云,若想在其中脫穎而出,讓君主見到自身的才華,往往會多給君主出幾個主意,才能出將入相,封妻蔭子。
換言之,謀士也是在為君主、帝王打工,所以在考慮問題之時,謀士時常會以自身為出發點。因而也可以說謀士執著的并非江山社稷,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但出于保護自己,在君王問策之時,往往會提出上中下三策。
既然有三個選項,那么君主就有選擇的余地,如果君主選擇了一個,而恰好印證了印證的結果,那么謀士也可以自圓其說,如此一來,就比只出一個主意的風險低了不少。然而,事實上,作為君主并不在乎所謂的上中下所代表的意義,在一位明智的君主看來,一個主意也好、三個對策也罷,只要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對自身有利,就可以采納。
某種意義上說,決策的成敗,一方面在于謀士的才能和忠誠度,另一方面,則在于君主的謀略和判斷力。但劉因清楚自己的身份尷尬,他雖入宋營,但他的身份仍然是元人,且是戴罪之身。南朝皇帝向自己問策,可能是一時興起,也可能是對自己的考察,對答不當就有性命之憂。
而他在行營中待了這么長時間,從周邊人的口中對南朝皇帝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想其年僅六歲就開府建衙,雖有僚臣在旁輔佐,可卻能將他們籠絡在自己周圍,并親臨戰陣,屢敗蒙元追兵,在瓊州站穩了腳跟。
隨后僅一年,南朝皇帝又在國勢幾無逆轉的余地下繼承皇位,卻能憑著自己的能力收復行朝眾臣和諸軍,擊殺強敵張弘范回到瓊州。想其在年少時就頗有勇略,又有超出常人的聰慧,否則早被權臣們架空,成為一具任人擺弄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