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因的話說的很明白,就是什么至于深入漠北、封狼居胥的戰爭,在后人觀感上說,這種深入草原核心地帶,隨后封狼居胥、犁庭掃穴的全面戰爭,堪稱酣暢淋漓。但成本也高得離譜,即便受降看似兵不血刃,給其的賞賜也會讓國庫為之一空。
所以這種不計代價的對攻戰術雖然看著爽,實際運作中的人力物力消耗過于離譜,其成本更是高得超乎想象。且從實際結果看,可謂效果有限代價沉重,并可能會因此引發經濟危機,導致國家內部矛盾加深,從而引發內亂。
作為現代人的趙昺當然更清楚任何時候,全面戰爭都是最燒錢的政治行動,即便是現代軍力和財力頂尖的超級大國也承受不起。因此在兩次世界大戰后,戰爭已經不是解決國家之間矛盾的主要手段,分化瓦解、締結聯盟,采用經濟手段進行制裁,外交斡旋成為了主流。
在歷史上其實歷朝歷代也不乏有成功的先例。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權的組織程度往往較低,這就給分化瓦解的戰略留下了充足的運作空間。西漢末期和東漢前期對匈奴,隋唐對強盛期突厥,康熙時代對蒙古高原,都采用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可以說,比起花錢買和平的受制于人、全面戰爭的驚人成本,這種分化瓦解策略效果最佳,中原王朝和草原世界博弈最成功的案例都來自于此。當然也有翻車的,譬如北宋末年對金人的奇葩外交,本質上就屬于失敗的分化瓦解策略。那么,這種戰略成敗的關鍵在哪
趙昺很明白打鐵還得自身硬,分化瓦解敵手雖然離不開高水平的實際運作,但成功的實行方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策略的實施方本身實力足夠強大。
首先,中原王朝自身的實力必須足夠強大。匈奴分裂前的國力同漢朝相差甚遠,隋唐作為中原大分裂結束后的統一王朝,實力并不比極盛期的突厥差。至于康熙時代的清朝,早在皇太極時代就實際控制了漠南蒙古。正是這些王朝本身的強大,給了他們縱橫捭闔、施展外交手腕的底氣和空間。
讓趙昺郁悶的是自己的列祖列宗只能作為反面典型留世。外交操作奇爛無比,但歸根到底,真正爛的是北宋軍隊,而不是外交手腕。北宋常年壓著西夏打的精銳西軍,連已經喪失大半領土、猶如喪家之犬的遼軍都打不過,自然更不是金軍精銳的對手。軍事爛成這樣再去操弄外交手腕,也難怪淪為笑柄。
其次,對方的集權和組織程度必須較低。漢朝對匈奴、隋唐對突厥施展分化瓦解策略之所以極為有效,是因為西漢末年匈奴已經分裂。隋朝時突厥擴張過快導致名義上的可汗下面山頭眾多,而唐初分裂后的突厥更在天災和內戰的雙重打擊下局勢一片混亂。
即便是康熙時代,蒙古高原的政治組織退化,屬于漠西蒙古的準噶爾入侵屬于漠北蒙古的喀爾喀,清朝作為漠南蒙古的共主接受了喀爾喀人的求助,趁這個機會將漠北蒙古也納入了清朝版圖,隨后又逐漸吞并了準噶爾控制下的漠西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