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南軍攻取大都在即,在這決戰的時刻,南朝皇帝即便心胸廣闊,能夠放下國仇家恨,也絕不會因此而寬赦仇敵。何況自己的建議更像是書生意氣有感而發,如空中樓閣般不切實際,無從著手實施。
劉因在閣架庫枯坐良久,思索著如何才能徹底消除邊患,與北地諸夷和平相處,從而實現中國一統,實現不世偉業。可想了半天,也沒有立竿見影之策,彼此間的仇恨可能需要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消弭。
想到此,劉因頓感剛剛與南朝皇帝的答對太過膚淺了,缺乏長久的規劃和算計,有些操之過急。但是蒙元朝廷傾覆在即,一旦南朝不改當下之策,對滯留中原的蒙古人,乃至色目人加以報復大加屠戮。而對草原持續用兵,仿照前朝實施減口和封鎖政策,只能加深彼此的仇恨。
劉因雖是中原大儒,但也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清楚那些所謂上等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也并非皆是權貴,更多的也是平民百姓。他們同樣要靠辛苦的勞作填飽肚子,而每有征戰常常被簽征為兵,自備戰馬甲胄出征,這也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為此甚至要典當物品,向斡脫人借貸。
這些生活在中原的普通蒙古人和色目人,多數已經是二代、三代,他們有自己的風俗,也漸漸也接受漢俗,學習漢語、漢字,著漢服,行止與中原漢人無異。與他為鄰的蒙古平民并非皆是兇惡之徒,大家同樣可以和睦相處。
許多滯留中原的蒙古人并沒有參加過滅宋之戰,但是當下蒙元戰敗,他們卻成了被報復的對象,為自己先輩的殘暴付出代價。劉因一路行來,見到了太多蒙古人和色目人遭到劫掠,財產被奪走,妻女被奸淫,而后被殺死。可是這些行兇之人,卻往往不是侵入中原的南軍兵卒,而是普通漢人百姓。可見痛恨蒙古人的并非只有江南人,也包括飽受蒙古人蹂躪的北地漢人。
不過劉因覺得這些普通蒙古人和色目人同樣無辜,他們或是先輩也是受到蒙古權貴的驅使侵入中原,該受到懲罰的而非這些普通百姓。但是那些權貴在南朝大軍到來之前,大多已經攜家帶口北逃,留下的皆是這些蒙古平民承受災難。
劉因無力改變形勢,但覺得自己應該為這些無辜者發聲,為他們請命,卻不是成為民族仇恨的犧牲品。而要保全他們則首先要勸服南朝皇帝,使其阻止仇殺悲劇的發生,避免兩族間一代代的相互征伐。
可要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劉因明白僅僅靠圣人之言和幾句大道理是無法做到的,而應該讓南朝皇帝及南朝眾臣們明白還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征服草原,避免兩族間的戰爭,并能夠從中受益。
想到此,劉因拿過案上的紙筆,展箋提筆在上邊寫道人性皆可與為善,用夏變夷,古之道也他文如泉涌,筆若游龍,洋洋灑灑寫下自己所想,分析了當前形勢,展望未來戰事發展,提出了民族和解避免戰爭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