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的繡工才是好,這花都跟真的似的,老婦十個都比不上”劉氏真心贊道。
“咱們就不必相互吹捧了,夫人畫的好,才能繡的好”蘇嵐笑笑言道。
“相公,娘娘知道咱們無子,請了御醫給我診了脈,說只要好好調養一番,還是能夠受孕的”劉氏拉拉丈夫羞澀地道。
“娘娘過譽了”劉因嘴上謙虛著,可看看老妻卻滿是愧疚。
說起來劉因的老妻也曾是大戶人家的小姐,不僅知書達理,精通詩畫,也是心靈手腳之人,其父仰慕其的學識才將女兒許配給他。可時逢亂世,岳丈家道中落,而其也未能出人頭地,靠教授幾個學生收些束脩維持生計,可大部分錢也被他買書了,全靠老妻操持家務才不至于餓死。
想想二十多年,一個美嬌娘沒有跟著自己過上富足的日子也倒罷了,而今卻變成了一個每日為生計發愁的老嫗。而自己的無能更是連累了幼子夭折,讓其經受了喪子之痛,現在又因為自己被囚宋營擔驚受怕。
“不必掛心,缺什么盡管找我來要”蘇嵐言道。
“娘娘,這幾日戰事又起,陛下可還好”劉因好不容易穩住心神,問道。
“唉,行軍作戰陛下早已習以為常,可傷了一員大將,讓陛下十分難過,茶飯不思”蘇嵐聽了嘆口氣道。
“這”劉因聽了大為激動,手足無措地道,“娘娘,這可是真”
“陛下早年收入府中的一位名醫,其家世代行醫,尤擅婦科和兒科,他說劉夫人只要按時吃藥,調養身子,便不會錯的”蘇嵐點點頭道。
“草民謝過陛下和娘娘”劉因起身深施一禮道。畢竟圣賢有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他當然也希望有后人,但是想著自己和夫人都已經四十有余,本也不報希望了。現在乍聞尚能補救,如何不激動。
“吾入瓊較晚,彼時其已經是陛下的親衛,但也不過十幾歲的年紀,卻已經跟陛下出生入死,身經百戰了。”蘇嵐言道,“那時陛下不過七歲,入瓊時身邊缺兵少將,缺衣少食,避難甲子鎮時有諸多隨行朝逃難的流民,里邊有不少失去父母的遺孤,皆被陛下收留于府中,他是其中之一”
“陛下幼時便是有情有義之人啊”劉氏言道。
“當時他們雖也是孩子,卻懂得感恩。陛下當時身邊缺兵少將,赴瓊時不過三千散兵游勇,現下的御前護軍都統倪亮也僅是弱冠之年,將皇帝自蒙元軍中救出,此后便與陛下形影不離護衛身邊。后來,先帝病逝于逃難途中,陛下只身前往行朝繼位,便從這些孩子挑選年長者充作侍衛。當時李振年僅十四歲,也堅決隨行。”蘇嵐回憶道。
“兩軍交戰,傷亡難以避免,還要勸陛下勿要悲傷過度,一切以大局為重,不要意氣用事”劉因聽了心中一顫,正應了自己的猜想。常言道匹夫一怒,血濺三尺;天子一怒,伏尸百萬。若是南朝皇帝因此而遷怒蒙古百姓,必是一場慘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