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如此,但陣亡的不僅是軍中大將,還是被視若兄弟的愛將”蘇嵐放下手中的針線,嘆口氣道,“先生不知,陛下幼時正逢國難,流落瓊州,而陣亡的李振正是與陛下相逢于危難之時”
“哦,原來與陛下是患難之交啊”劉因嘆道。
“陛下真是重情重義之人”劉氏聽聞也是抽泣地道。
“陛下念舊,從不忘同患難的舊部,開府之時的三千老軍在歷次征戰中幸存者寥寥,陛下專門建祠四時親往祭奠,對于傷亡者除了朝廷的撫恤,每年還會從宮中撥出財物救濟遺屬,多少年來從未中斷。”
“此次陣亡的李將軍是陛下愛將,陛下倍加悲傷也就不難理解了”劉因言道,而心中更加覺得緊迫。
“當時陛下年幼,說句不好聽的話,連龍椅都爬不上去。而朝中對陛下繼位也存在分歧,暗中作梗者不再少數,可謂此次入朝如羊入狼群。而這些少年日夜披甲,枕戈待旦守護在陛下身旁,在行朝中待了數月之久。此后又逢元朝大將張弘范追至,數次殺至御船近前,少年們便站在陛下身前,為其遮蔽箭矢,刀槍加身也凜然不退,終護著陛下平安回瓊”
“這已經稱得上刎頸之交了,難怪陛下會如此難過”劉因聽了點點頭,有些理解地道。
“時過境遷,曾經的少年已然長大,也隨著不斷擴軍而赴各軍履職,但與陛下的情義不減,每每征戰必奮勇當前,其中不少人死于軍前。陛下聞知亦是悲慟不已,追憶與他們相處的往事也時常落淚”蘇嵐憶起往事也是面帶悲戚地道。
“這吾以為先生此時上疏不合時宜,觸怒陛下事小,恐會引發眾怒,危急先生安危”蘇嵐只看了幾頁便皺緊眉頭,想了想言道。
“娘娘相公”劉氏聽了驚恐不已的拉住劉因的胳膊道。
“草民深知陛下痛失愛將的心情,可還是有話要說,煩請娘娘將拙作轉呈陛下,萬勿一時沖動而誤了天下”劉因點點頭表示理解,卻還是將藏于袖中多日的策書取出呈上。
“嗯,李振聰明伶俐,深受陛下喜愛,留在身邊數年才外放履職。而其也不負陛下信任,作戰勇猛屢立大功。陛下也每每賦予重任,常言其不僅有名將之資,亦有統帥之才,它日定是國之柱石。而今剛剛過而立之年便亡于戰陣,自然心痛不已”蘇嵐也不無惋惜地道。
“而李將軍在此戰中甚是英勇,其身為一軍司馬本可安于營中籌劃,卻前往前線指揮。他親領一部人馬展開反擊將敵大軍擊退數里,掩護大軍擺脫敵軍糾纏。后又領兵斷后阻擊尾隨之敵,其中多次在擺脫敵軍后,再返回敵陣接應被困的兵卒,將萬余大軍不丟一人,不遺一尸盡數救回。而自己卻陷于敵陣,身中十數創而亡,將士聞知無不悲慟,不惜代價將其尸身搶回”
“現在軍中上下對李將軍的陣亡無不悲憤,欲盡殺韃虜為其復仇,先生此時勸諫陛下慎重,勿要屠戮無辜,必然會引發眾軍不滿,難免又魯莽者會觸犯先生”蘇嵐再勸其慎重行事道。
“若傷吾一人,而能救萬人,吾又怎能惜此身”劉因想了想,義無反顧地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