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治理國家并非只需要那些治政能臣,精于實務的良吏,還需要可以經史謀國之士。而一個國家可以長治久安,需要百年大計,制定長遠戰略,卻非鼠目寸光只看眼前的得失。可伴隨趙昺打天下的一班臣子已經老了,將一個個陸續離開朝堂,他需要長于謀國的輔佐臣僚來代替。
歷史上國家政治向來是文以治國,武以定國,隨著中原戰事的結束,大宋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獲得了戰略縱深,改變了過去被動的軍事局面。塞外雖仍有蒙元殘余,但已經難成氣候,短時間內難以對大宋構成威脅。
所以隨著北伐的結束,如此大規模的全面戰爭將難以再發生,大宋的戰略也將發生轉變。由軍事斗爭轉為國家建設,穩定政權、恢復經濟、改善民生將是主要任務,緩解社會矛盾將是國家面對的主要問題,趙昺也需要目光長遠的經世之臣協助他制定治國方略。
劉因也許并非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選擇,但現下卻是趙昺遇到的較為合適的,可作為備選之人。即便以后其不能勝任謀國之責,不過以其的學問也能在大宋儒林中得到一席之地,為死氣沉沉的江南士林注入股活力。
“蘇姐姐,你可以將這些卷宗捎帶給靜修先生,讓其品讀,看看其有何想法”趙昺叫過貼身內侍,令其取來基本文卷,呈給惠妃道。
“這些都是什么”蘇嵐結果沉甸甸的一大摞文卷不免好奇地問道。
“這其中有此次開封春闈士子們的策論,也有中原各地州府呈送的簡報,還有國子監的太學生游學中原途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各地士子送到行營中雜七雜八的詩賦、雜文、諫疏和策論等等。讓其讀一讀,也許能讓他的腦子開開竅,清楚當前形勢。”趙昺言道。
“此次官家看來要求得臥龍、鳳雛這等大才了,眼中再無昔日的舊臣了”李三娘在旁哼了聲道。
“朕還是去檀州送送李振”趙昺聽了向被看看喃喃地道,像是說給自己聽,又是像說給她們聽。
“官家想去便去吧”李三娘輕撫皇帝的手臂言道。
她知道因為遠征軍戰事失利,朝中有人以為李振有失職之處,所以議功時對其是賞是罰頗有爭議,難以形成定論。而在此事上皇帝又不能一言而決,讓陛下難以心安,去看看也許能讓眾將解開心結,讓亡者得到安息,也全了兩人的君臣之誼,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