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寨遭到宋軍的襲擊,高滅里和闊闊出都急了,因為那里不僅關系到他們的退路,還在寨中囤放著兩萬石的糧食,乃是他們半月所食之物。而之所以將糧食放在那里,不僅是因為那里是勾連大都的樞紐之地便于轉運。也是出于謹慎,防止戰事不利的情況下,不至于一潰百里,連吃的也沒有了。
現今在居庸關失守,他們已經無法再從那里得到補給,而從大都調糧至少需要十天的時間。高滅里作為樞密院的副使,十分清楚大都城存糧的底細,在宋軍兵逼城下之際,能給他們多少也是未知數,況且南軍也不會讓他們大搖大擺的將糧食送到檀州。
闊闊出著急的是當下他們在檀州有五萬大軍,兩萬石糧草也只夠他們半月所食,自己即便攻下檀州回遼西,快馬加鞭也需十余天的時間,而沒有糧食他們餓著肚子如何能走完這近千里地的行程。
要知一支大軍的行動,必然伴隨著大量的糧草,如果糧草不足,這支軍隊的失敗會是件概率極大的事情。一支軍隊如果一天無糧,戰斗力減半。如果兩天無糧,戰斗力耗盡。如果三天無糧,崩潰近在咫尺。
有人說可以因糧于敵,這個想法是不錯,孫子兵法中提到了“取用于國,因糧于敵”之策。按照孫子的理論,吃敵國的一份糧食,相當于從國內運輸三十份糧食。軍隊行軍途中村鎮眾多,可以方便獲得糧食,一般一個千人左右的村莊,儲存的糧食就足夠五萬人吃上三天。
但事實上只是聽著不錯,實際操作起來則十分困難。打仗為啥往往是秋收后才開始打仗,一方面因為此時糧食已經收割完畢,可以征召農民入伍。但有一個悖論,秋收完了去打人家,人家也秋收完了,所以,被入侵的一方立刻堅壁清野是很正常的事情。
況且當前剛剛進入夏季,春荒剛剛過去,夏收還沒有到,百姓的兩袋子幾乎都見了底兒。你即便掏錢去買糧,他們都不會賣給你,給了你,他們就要餓死。所以即便動強,你也搶不了多少,因為壓根兒他們就沒有糧食。問他怎么知道,自己來的時候就已經搜刮過一遍了。
從農民手中搶掠不行,但只要擊敗敵方也可以奪得其的糧草啊事實上也難以操作,除非你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勢,在地方還沒有來得及燒毀糧草輜重就取得了勝利。或是將敵軍逼降,讓其甘心雙手奉上,否則極難。因為這個操作很簡單,運走一切可以運走的糧食,運不走的一起燒掉。
后勤補給如此重要,又如此艱難,但是真要斷敵糧道也非易事,且成功的幾率很低。在行軍作戰時,步兵部隊的日行軍速度很難超過八十里,后勤部隊的速度同樣也差不多。但分兵保衛輜重和糧食運輸隊伍的人數大約占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且在行軍打仗中,糧食輜重一般被放在隊伍的中間靠后位置,這里方便各部隊在扎營時直接取用,也可以處在相對安全地方供士兵保護。大部分情況下,如果想以偷襲的方式摧毀敵人的糧食輜重,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當然在史書中經常出現的某某大將率輕騎兵突襲焚毀對方糧庫的事情,如官渡之戰是戰爭中經典的突襲糧草、扭轉戰局的成功案例。也正是因為艱難,在戰爭中極少發生,也就導致史書中對攻擊對方的后勤部隊也有成功的例子要大書特書。
高滅里是現下蒙元中出類拔萃的將領之一,自然清楚其中的關鍵,因而即便在后方安全,兵力吃緊的情況下依然在渤海寨留下萬人據守,雖然多是各軍的奧魯營,戰斗力較差,但憑寨據守也非短時間內可以攻破的。
“偷襲的南軍打的什么旗號,有多少人”經過初時的震驚后,高滅里冷靜下來問信使道。他雖然擔心糧草被焚,但也要搞清是來自何方的軍隊,這也關系到下邊的戰事。
“南軍未張旗幟,當時天黑看不清楚南軍有多少,只見到漫山遍野皆是敵軍,槍炮聲也是十分密集,估計不會少于三千,不五千人馬。”信使言道。
“那他們穿的什么樣式的軍服總看清了吧”高滅里聽了其稟告,心中有氣,他清楚軍中有些將領為爭功會謊報軍情,夸大事實。反之,也有將領在遭襲后,也會夸大軍情以盡快能得到增援。但此時他還是壓住怒氣,盡量平和地道。
“敵軍所著的服飾,末將倒是看清了,他們穿的是藍色軍服,與我軍交戰多時的當面南軍相同”信使看出主帥面色不善,趕緊回答道。
“是南朝遠征軍”高滅里聽罷震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