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齊桓公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少數民族是蠻夷,和自己完全不是一種人。不得不說,靠著這種文化中華文明當時才得以延續下去,但是蓄發也成了區別漢族和其他異族的一個主要特征。
因此可以說束發成為中華文明傳承的一個載體,但是趙昺以為在文化已經形成系統,束發已不是必要的手段,而是區分族別的工具。而他也知道后世滿清入主中原曾下達剃發令,強令漢人剃發易服,還曾導致種種血案的發生。
而滿清這種行為雖然迫使漢人剃頭留辮,卻也未能毀滅中華文明,因為其已經深入人心,不是發服的改變就能泯滅的,反而是其終被同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至于到了近現代,頭發也從革命的象征,逐漸演變成了審美觀的變法,失去了政治象征意義。
到了各民族融合的現代社會,可以說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頭發曾經是漢文化載體的一部分,是區分漢夷的標志,但是中華文明依然得到了傳承,并融合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乃至影響整個世界。
趙昺自然也知道現下自己還在古代,但是束發蓄須的多是上層統治階級和士人,且由于先后遭到契丹、女真及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斷入侵,乃至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也造成了漢族出現南北分裂,北地漢人吸收了異族風俗,發式和衣著都發生了改變,被南方漢人視為異族。
所以在當前徹底收復中原之際,如何彌合南北漢人間的裂痕,乃至收服游牧民族,并將其同化,已經成了迫切解決的問題。而早在瓊州之時,就因為在軍服是左衿,還是右衿產生爭執,結果他以對襟方便行軍作戰為名才結束了這場紛爭。
這么多年以來,除了軍中官兵,當下許多百姓,乃是有些士人也半公開的改穿對襟服裝,已經少有批評之聲。而在以男子為主要勞動力的現下,長發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確實存在諸多不便,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梳洗,否則就容易生出異味;在勞作中也同樣有許多不便,礙手礙腳的不說,還可能造成危險,尤其在軍中頭部負傷,都不方便救治。
所以趙昺相信在人們發現短發的好處后,也會很快的接受這種改變。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示范效應如此猛烈,在次日重新上路時,他就驚奇的發現不僅僅是自己的衛隊剪了短發,連以劉文俊為首的一班軍將也皆剪了發,還有意無意的在他面前展示了一番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