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少而精的職業軍隊其實才是更加合適合理的決策。所以即便在復國之戰的非常時期,趙昺依然沒有盲目擴大軍隊的規模,奪取江南后最先組建的十大禁軍和水軍依然保持在四十萬左右,組建的地方州軍也維持在二十萬上下。
之后隨著控制了兩淮地區,為了保證北伐需要和后方穩定,禁軍才再次擴編,組建了六個減編軍部署在東南要地。而此次北伐后,也只是增加了十個旅的州軍編制,也維護交通和鎮撫新收之地。當然州軍雖說是二線部隊,但依舊是準職業化部隊,戰斗力也不可小覷。
如此宋軍總兵力維持在八十萬上下,依然也只是大宋冗兵最為嚴重時期的規模。可依然讓趙昺倍感壓力,可以說除了人吃馬嚼下,路途的遙遠使得后勤難度呈幾何倍數增加,再加上火器已經廣泛列裝軍隊,后勤補給的難度絕不是戰國時期可以比擬的。
為了保證這支軍隊的糧草供給,朝廷幾乎用盡了所有手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動員當地百姓、商賈在沿路牛羊,讓大軍一路買買買。此外還允許商人在軍后販售牲畜糧食,補充所需。而在重農抑商的古代,朝廷愿意在戰場上優待商人,也無非是希望通過當地人減少運輸之費。
為了搶占西北戰場上的先機,趙昺不得不又遣兵西征,這無疑又增加了后勤上的負擔。而他敢于如此做,主要還是因為當下已經進入雨季,江河水位上漲,使得他可以利用水路在大范圍內調動全國的資源,保證北伐軍和西征軍的需要。
在中國歷史上,早在西周時期周王室非常重視漢江長江的航運通道,利用這條便捷快速的水路采取大量的銅以滿足王室的需要。同時為了保證銅的安全運輸和航運通道的安全無阻,周王室布置了漢陽諸姬的分封格局拱衛這條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航道。
步入春秋,周室衰微。原本生活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楚國開始興起,對長江流域的諸侯國進行了大規模吞并,舟船水戰跟隨著楚國擴張的步伐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也是長江航運上最開始的軍事運用。
盡管長江流域的諸國開始進行舟戰,但依舊沒能完全克服長江天險。楚國所在的長江中游,水道曲折,百折千回,無法順暢通航,而在下游江面過于寬闊,風浪過大,舟船容易失事。故而長江的橫向交通還沒有實現全面貫通,僅有部分舟船會因為軍事緣故而航行交戰。
面對這樣的自然環境,吳國遂利用江淮之間的巢湖水系來貫通東西橫向運輸。為此吳王夫差在原有的巢湖水系上進行了開發利用,開鑿邗溝等多條人工運河,以縱向的運河將兩條平行的江河連通。西向是吳國攻楚的路線,可利用舟船走水路運輸兵員和補給,也可以繼續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