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以為在重整邊防的同時,不應固步自封,任由草原上風云變幻而坐壁上觀,而是要主動出擊,對殘元勢力通過打擊、拉攏、分化,防止其中某股勢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趙昺又言道,“當前我朝大軍雖然武力強盛,但仍難改步強騎弱的態勢,而要平定草原就需要一支強大的騎軍。我們過去缺乏牧馬之地,使得戰馬匱乏,如今占據了燕云之地擁有了優良的牧場和繳獲的以萬計的戰馬,也可以放手擴編騎軍了。”
“所以朕以為我們可以邊建邊戰,與殘元勢力作為磨刀石打造我朝騎軍,同時在塞外建立起據點,即可屏蔽敵軍對長城防線的侵擾,也可作為之后進軍的基地,又可防止殘元勢力借豐饒之地獲得物資重新崛起”
“陛下之意是不能放棄已經偽元的上都,而是仍以此作為屯兵之地”江璆言道。
“在塞外修建城池不易,且我們也可利用舊有的城池與草原諸部互市,以此來分化諸部。且在豐饒之地筑城,可以吸引草原上的流民前去屯田,編民入籍,建立郡縣。同時還能使駐軍就近獲得糧水,緩解自中原千里饋糧的困難。”陸秀夫對于此也十分贊賞地道。
“黃河九轉在上游形成許多如河套這樣的豐饒之地,可耕可牧,又便于屯田養兵。臣以為可擇選黃河左右兩岸建立軍鎮牧馬練兵。”江鉦言道。
“王者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懷,陛下不要一味以戰止戰,還要善待草原部眾,給予他們土地、草場,加以教化。他們有了生活之資,明白了仁義廉恥,才不會因為饑寒而南下侵擾中原,卻是成為我朝順民”鄧光薦見皇帝話中不離討伐,不住的皺眉。他雖明白征服天下皆是武力為先,但治民卻要施以仁孝,忍不住煞風景的諫議道。
“先生之言,朕謹記在心”趙昺連聲答應道。他看眾臣對自己的提議基本上首肯,心中暗松了口氣,自己雖為皇帝,可也需要屬下的配合,否則他們出工不出力,同樣難以成事。
而他想在大戰之后仍要參與塞外事務是有原因的,也是吸取了歷史上明朝為邊事所累的前車之鑒。故事還得從大明與蒙古的“互市”說起。所謂互市,便是明蒙之間在某些地區的自由貿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成祖時期朱棣為籠絡蒙古兀良哈部而下達的經商貿易。
不過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陸續開展的明蒙互市并不穩定。說白了,大明更多將此作為羈縻蒙古的一種方法,通常會附上一些條件,或者隨時說換人就換人。然而,對蒙古而言,游牧經濟極其脆弱,本土的手工業和農業更是欠發達,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得靠和中原交換獲得,相較來看,互市不亞于一條生存命脈。
正因此,怎么和明廷開展穩定而正式的互市,成了蒙古各部封建主頗為頭疼和掛心的一件大事。這時,一位關鍵人物登場阿勒坦汗,便是歷史上所稱的俺答汗。十六世紀初,他承繼父業成了土默特萬戶的首領。登位之后,勢力迅速擴張,僅用了十多年,就成了右翼蒙古的最高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