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蒙古內部“部落眾多、食用不足”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此前的統治者們為了和明廷開展互市,大多有兩條路子一是稱臣納貢,主動接受明朝節制,只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另一條便是直接靠搶,入關劫掠。然而,野蠻的劫掠大多時候牧民是強烈反對的,問題被拋到阿勒坦汗這里,他選擇了前者。
不夸張地說,阿勒坦汗鉚足了勁。為了互市言辭懇切,一會兒講利益,一會兒談感情,一會兒干脆帶著禮物、信函前來扣邊,還單方面宣布停止軍事行動,甚至面對明廷殺害使者等做法,也按下性子保持克制。
基本算是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然而,種種緣由下,明世宗還是沒能松口,早期阿勒坦汗的懇求基本落了空。無奈之下,在和明廷撕破臉前,阿勒坦汗想起了另外的法子。他看中了豐州之地作為自我發展之地。
豐州川又名豐州灘,西灝黃河,南自山西與內蒙古交界的沙嶺兒,北至大青山,方圓約七百里,此處地勢相對低平,氣候適宜,土壤肥沃,極其適合耕種。一次偶然的機會,俺答及其夫人在豐州川偶然見到漢人筑城、農耕治窯,心下大喜不能互市,還不能把擅長耕種勞作的大明百姓請進來,不能咱們自己搞搞耕作嗎
實力強勁的阿勒坦汗便率部進駐此地。次年,俺答便向明朝請求通貢使臣,請求支援一些農具、種子,還專門給軍隊下了明令,老老實實杜絕搶掠,自己想辦法種田種地,發展經濟。事實上,不用阿勒坦汗請,多的是大明百姓想要進來。
此時明朝的邊政便已衰壞。沿邊軍民終年辛苦勞作生產,卻受到邊疆酷吏層層的剝削,以至于“雖有屯田,而子粒不得入其口;雖有月糧,而升斗不得入其家”,很快,哭聲遍于城市,日子過不下去了。沒了活路,逃亡、流散甚至起義,就成了百姓的選擇。
對于前來投奔的漢人,阿勒坦汗把待遇給得足足的。但凡進入此地的漢人,一般都能獲得平民的身份和牛羊等財物,對其間的能人加以重用。而這些“慕名而來”的明朝子民,大部分都是農民或手工業者,隨同他們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科學知識、建筑、醫學知識等。
不久后,千傾良田蔥蔥翠翠,蒙古牧民也學起了耕種、飼養技術,原本岌岌可危的經濟煥然一新。由于“草地自在好過”,來此的人愈來愈多,豐州川聚集了五萬多漢人,建造了許多農耕村莊,成了當地開發生產的主力軍。
原先的漢人也在和蒙古牧民的往來中,漸漸“消散”,融入了蒙古族,此時的豐州也憑借著大體量的貨物輸出,成了蒙古的手工業和商業中心,阿勒坦汗也成為草原的霸主。大明對其已經無可奈何,迫于戰火壓力不得不同意與其妥協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