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勿要冒險,但有閃失,臣等百死莫恕”陸秀夫聽罷卻是吃了一驚,急忙勸阻道。
“爾等怎能如此縱容陛下,再有慫恿之言,吾即便拼著犯了國法也要取爾等性命”鄧光薦卻是指著倪亮和王德二人的鼻子怒道。
“陛下,當前我朝精兵百萬,戰將如云,陛下仍要以身涉險,臣等還如何有臉在朝堂上立足”江璆也黑著臉道。
“呵呵,看來朕以后再無緣疆場,只能作壁上觀了”三人軟硬兼施下,趙昺只能無奈地訕笑道。但他也知道此次北伐也許就是自己最后一次親征了,再想馳騁疆場,看到這萬炮齊發的壯麗場面將是越來越難了
大都北城外的高臺之上,孫愷端著望遠鏡巡視城上,但是勐烈的炮擊產生的巨大煙霧已將城上遮蔽,難以看清城上的情形,只能接著爆炸瞬間的閃光得以窺得一二。不過這萬炮齊發的場面也讓久經戰陣的他深感震撼,內心激蕩不已。
大宋軍隊序列中的少壯派,他們的經歷相似多是少年投軍,出身于帥府的老營。說的難聽點兒,他們大多是在戰亂中失去父母依靠的孤兒,被當時的衛王殿下收留和養育成人。而其中年歲較大的則成為陛下的貼身親衛,曾受到皇帝的親自教導,算的上真正的天子門生。
孫愷便是其中之一,他由于表現突出,年紀稍長,在帥府擴軍后便擔任都頭。而后由于他表現突出,作戰勇敢,顯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以致禁軍每次擴編他都能得以晉職,甚至越級升職,成為他們那一批人中的佼佼者,不到三十歲便成為統帥一軍的軍都統,其他人則多為師和團統領。
在大宋年輕一輩青年高級將領中,能與孫愷相較當下也只有深受皇帝信任的倪亮,以及出身相門的陳墩,但其也只是新編十一軍的都統。而十二軍的嚴峰和十三軍的關泓比起他的資歷還要差上幾分。
此次由于孫愷建議以北城作為破城的突破點,與以陳鳳林等主張從南城破城的一班老將發生了沖突,雙方皆難以說服對方,于是皇帝下令以他為城北前敵指揮使,領本部四軍、十二軍、十三軍,加強炮一師和炮二師,以及暫編第六旅、七旅,主攻北城;以陳鳳林為城南前敵指揮使,領第一、二、五、八軍,加強炮三師,主攻南城。
孫愷知道攻取大都之戰的重要性,陛下讓他獨領一部攻城,既是信任,同時也是考驗。自己能否率先突破城防,攻入宮城擒殺偽酋也關系到自己的前途,畢竟老一輩的將帥在北伐后將逐漸脫離軍伍,進入朝堂任職,也就需要青年一輩挑起大梁,能夠獨立承擔指揮一個方面作戰的重任。
孫愷清楚由于擔任攻擊城北的諸部中,只有自己的第四軍是老部隊,編制完整,兵種齊全。而第十二軍和十三軍皆是新編,且是減編部隊,組建之初的任務是承擔保證后方安全,鎮守軍事要地,剿滅反叛,應對番外的入侵。所以編制小,兵員少,缺乏重武器,作戰經驗缺乏。
不過孫愷不得不承認兩個新編軍在此次北伐中表現的也是極為搶眼,作為組建不過三、四年的新軍從東南沿海通過海上千里機動,在山東登陸投入作戰。他們不僅要在全新陌生地域作戰,還要克服北地的嚴冬,仍然完成了切斷敵軍退路的戰略任務,還連克數座堅城,收復了半個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