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聚集在他身邊的人也是成分復雜,主要由趙孟錦一班疫船上的幸存者和泉州各處勤王官兵、義勇及祭典后那些衣食無著的遺屬組成,而泉州則義勇占了總數的六成還強,可他們又以地域和宗主不同劃分成數個小團體,相互間也互不統屬,如果將他們拆散必然會引起不滿。這點從各營參差不齊的人數上就可以看出也是將整編的重點放在保留自己的親信上,從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呵呵,萬事有弊自然有利”趙昺審視片刻突然笑了,自嘲自己怎么忘記了這個客觀規律,眼前的情況看似對自己不利,但反過來想他們依附自己又何嘗不是。
泉州之變,勤王的義勇和各路官兵浴血拼殺救助二王,按理應該受到朝廷的賞識,起碼也要另眼相看,但結果卻是倍受冷落,猶如棄履,連起碼的生活都難以保障。趙昺雖不知其中具體曲折,可這也正是逼著這群人投奔自己這個名義上的領主最重要的緣由,也就是說離開王府便無處可去,而自己只要抓住財權和人事權就能控制住局面。
至于各自抱團的情況同樣是有利弊。弊端是鄉兵們來自同一個地方,相互間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和親戚關系,或因為土地而依附于彼,因而內部很團結,只聽從于宗主的命令,類似于漢唐時期的府兵。可如果有違他們的利益,往往會集體抗命,與其他部隊發生爭執,甚至是嘩變,因此不易領導。
同樣基于鄉鄰和血緣關系,他們又與通常募兵制軍隊中士兵與軍官的普通上下級關系有別。在普通軍隊,我往哪里指揮,你就往哪里沖,死不死和我沒有任何關系,反正國家給你發工資。而這些鄉兵不同,由于特殊關系的存在,那就沒有理由不賣命了,所以府兵制下的士兵很勇敢、內部很團結,將領很愛惜士兵、士兵打仗也很賣力。
現在義勇們無處可去,加上在與元軍的作戰中他們傷亡慘重,死的都是父子兄弟,和蒙古人結下了血海深仇。且這些豪強們或許文化不高,但講義氣,急人所難,處事公道,慈悲為懷,而且很有能量,在群眾中頗有威信,于平凡中透著性格上的魅力,就像水滸傳中的晁蓋和史進一般的人物,因而投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只要善加使用便是一支忠軍。
“好人難做啊”在裁減老弱的問題上,趙昺知道在這補給不足和時時可能發生戰斗的時候是正確的選擇,但對于那些被裁減的人卻是十分殘忍的,也讓他良心難安,更是為難,也難以下定決心。
“唉,管他呢”自己都不知道還能不能活過兩年,哪里還有那么多的顧忌,趙昺思索片刻,提筆對方案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