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槳船的沙船u型底兒已經使其具備了很好的適航性能,而龜船在作戰中需要采用沖角撞擊敵船,因為穩定性和抗沉性都很重要,同時作為遠程武器發射平臺也需要船只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古代的工匠的解決辦法是為船只配備太平籃,當風浪大時從船上適當位置放下其中裝有石塊的竹籃,懸于水中,使船減少搖擺。
而趙昺卻知道有一種更為簡便和穩妥的辦法,就是在船只首尾的水密艙改造成活水艙,現代也叫浮力艙或防搖艙。就是在艙室的適當位置開孔,隨著船首尾的上升或下降使艙中的水可以流入或流出,以此減少船的搖擺,到達保持船體平衡的目的。
降低船舶重心以增加船舶穩定性也是古人早就知道的方法,而這點對龜船尤為重要,是要堅決保留的。海舶是元軍常采用的戰船,其即可利用高大的船身碾壓沖撞敵船,也可以為士兵接舷跳幫時方便,但其往往采用v型船底兒,導致重心較高,受到重心較低的龜船沖撞攻擊的話,除了被撞沉,還非常容易造成傾覆,這也算是兩種船只之間天生的相克吧
在古代沒有蒸汽機,也沒有燃油發動機,更不要提核反應堆了,驅動船只除借用大自然的力量,就只有人肉發動機了。給多槳船加裝風帆是必須的,中國文明區內獨有的可以轉動的平式梯形斜帆能根據風向隨時調整張帆的角度;以竹竿維布帆,重量大,起落迅捷,這些技術以十分成熟,不需趙昺多做考慮。這樣可以在非戰斗或是巡航的時候采用風帆為動力可以減少水手的體力消耗。戰斗狀態時,采用拴筍結構的桅桿可以輕易放倒,收起風帆,轉換成以槳櫓為動力。
龜船的原型船誰也沒見過,但大家都以為是以櫓為動力,而不是西方常用的槳,反正趙昺肯定是選用櫓。櫓安裝在船尾或船舷的櫓檐上,運動軌跡有點像魚兒擺尾,由于搖櫓的過程櫓葉改變攻角卻始終不出水面,可連續做功,而且櫓的支點位于櫓的近中點處,搖櫓時較省力,所以古人有“一櫓三槳”的說法。西方也有人認為螺旋槳的發明,與受到中國人使用櫓的啟發有關。
不用問弩炮是遠程武器的不二之選,其威力已經經過實戰檢驗,擊穿船板是不成問題,而能否擊沉還得靠運氣。可用來殺人是沒問題的,正是碰著死,擦著傷。趙昺覺的弩炮還有開發的潛力,只要為其配上合適的彈藥,采用不同的發射方式,還能發揮更大威力和作用。
人機配合也是趙昺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畢竟一出海便是十天半個月上不了陸地,生活和戰斗都在船上,能夠為水手良好的環境也是保證他們身心健康和提高戰斗力的必要條件。可在有限的空間既要儲存生活物資和武器彈藥,還要擺放二十多門大小弩炮及水手們的工作空間,留給用于生活的地方便十分狹小。而還要在剩下不多的空間中為水手們規劃出吃喝拉撒睡的地方是十分考驗設計師的。
趙昺考慮良久,突然抄起手邊的一把鐵錘將跟隨自己穿越而來的船模砸的粉碎,他知道只有打碎固有的思維方式,才能創造新的產品,這個船模業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沒有必要再保留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