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建立軍校,恢復武學,趙昺自成軍時就有這個想法,但是由于戰事不斷及一些人的不以為然,因而計劃只停留在紙面上,采用短訓的方式培養軍事骨干,而其中辦的最好的卻是醫藥院的培訓基地,已經自成系統和固有的模式,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對于眾人對恢復武學的漠視,趙昺初時還感到憤懣,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了解后又表示理解了。在前世由于深受兵法文化和武俠文化的熏陶,在現代人眼中的武舉總帶有點神秘的玄學色彩。在民間語境下,與之相關的傳說大多沾著江湖氣息,仿佛市井游俠和新科武舉本是同源所出。而事實上,武狀元以及產生他們的武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系統,和清代以來逐漸興起的江湖門派相去甚遠。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一部戰爭史,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開始了對學生的軍事教育,周朝的標準課程有“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就是射箭技術,御則是駕駛馬車的技術,因為一直到春秋時戰車都是戰場上重要的作戰工具。孔子是中國國民教育的開創者,他在教育過程中,將射御之術看得與禮樂教化一樣重要。
但是隨著儒家學術逐漸被奉為正統,秦漢之時學校軍訓則開始走下坡路了,隨之略去了軍事教育內容的新六藝成為主導,軍訓的職能弱化為一種禮儀程式。隋朝時,開始“偃武修文”大力削減武備,國家教育重點由學武轉為修文。科舉開始成為主流,文、武分舉后,文舉不考武學,文人學子為謀取功名,無暇學習軍事,軍訓漸漸被棄之不顧。
不過唐朝始開始設置武舉制度,這其實還有感謝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她登基的第二年開武舉選拔武將,規定“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試長垛、馬槍、翹關、擎重,以為等第之上下,為之升黜”。其中“長垛”指射箭技藝,“馬槍”指騎馬使槍,“翹關”指抬起城門的大木栓,“擎重”顧名思義指的就是舉重。
不過,唐代初創武舉,影響力微弱,還沒有“武狀元”的概念。唯一令后世耳熟能詳的中唐大將郭子儀,史書也僅記載他“武舉高等”,沒有詳細名次。表面上看,唐代武舉似乎公平公正,有利于底層民眾的階級晉升。但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武舉制的創設只是為了培養效忠中央朝廷的武人,普通民眾仍很難擠進武職系統。
現在尚有窮文富武之說,單是“馬槍”考試一項,就足以把大部分底層家庭排斥在外,一般人家根本承擔不起戰馬的開銷。即使除開馬術考核不談,要做好“翹關”、“擎重”兩項,也必須經過充分的肌肉訓練,現在健個身,弄些疙瘩肉,還得天天牛肉、雞蛋、蛋白粉供著,所以并非當時一般家庭的營養條件足以供養的。話雖有些絕對,但也能近似地認為,勇猛的武士階級天然只能從富裕家庭中產生。
到了宋朝士族衰微庶族崛起,興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將地位被讀書士子全面超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軍事訓練就變得似乎毫無必要了。文科舉幾乎徹底取代了原有的門閥文官體系。而對于武科舉,宋人也有一套獨特的審美標準。
武舉增設“策對”考試,要求應試者熟知武經七書司馬法、孫子、吳子、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唐李問對,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質門欄。同時又降低馬術、力量等受家境影響的考試門欄,使許多讀書人獲得了應試武舉的機會。
只是如此一來就又限制了武藝高強者入仕,故增設“絕倫科”,降低“策論”標準,提高“勇武”標準,專門收納武藝高強但文化素質較低的考生。粗看之下,宋代武舉頗有近現代軍校考試的神韻。畢竟為將者首重智取,沒必要太苛求個人武藝。但宋朝武舉人的實際表現卻差強人意,,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文人閉門只讀書的情形。未能靠智慧率領宋軍碾壓周邊蠻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