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三個老頭看似對自己關于軍改的提議很敢興趣,不過趙昺明白他們官能做到這個份兒上并不簡單,而之所以沒有提出異議,更多是自己的方案并沒有觸犯士人的利益,且似乎對文臣的權力有所增多,對武人的打壓更進一步,因而要想僅憑這點是難以讓他們完全支持自己的,若想達到目的還是要拿出些真東西的。
趙昺首先從當前的形勢說起,瓊州面對的敵人一次比一次強大,一次比一次眾多,若想復國沒有一支精兵是做不到的。而宋軍當下能擋住敵軍依靠的還是強有力的火器,這是有目共睹的。可現在各軍還是以刀槍、弓弩等冷兵器為主。所以軍改就是通過裁、減、并等方法,將老舊裝備盡快淘換下去。
與此同時要借換裝對各軍進行整訓,建立起相事宜的指揮和編制。水軍在幾次戰役中的作用自不必說,但也并非沒有改進之處,由于火器在戰船上大規模的應用,使得戰斗形式發生了眾多變化,由過去對面交鋒的接舷戰變成了遠距離的攻擊,那么戰船上配備諸多的戰兵便成了可有可無的魚腩,可水營中繳獲的諸多戰船卻只能閑置。
步軍同樣存在這種問題,在灘頭爭奪戰中步軍裝備的弩炮和火箭發射架數量較少,導致火力不足,暴露出難以壓制敵軍密集沖鋒的弱點。若非步軍占據了地利,限制了敵軍的調度和兵力的集結,勝負尚未可知。而加強步軍火器的配置,加大炮兵的編制,也成了當務之急,否則在以后的陸上爭奪戰中必會處于不利的處境。
宋軍在三百年的對外戰爭中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以致無法獲得優良的戰馬,只能以步軍為主力,從而陷入打勝了追不上,戰敗了逃不掉的窘境,逐漸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可他們面臨的卻是以騎軍為主的蒙古人,在戰爭中喪失了機動性是難以取勝,復國只說也將終成泡影。
因而趙昺認為建軍的重點不僅是擴大規模,而是加強整訓換裝的同時也建立起事宜的編組,要求以編強作戰部隊為重點,將相當數量的非戰斗人員移出軍隊編制序列。從而把空余出來的編制兵額與省下來的軍費,用于編強作戰部隊,配置新型武器裝備,推動部隊編成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
尤其是要重新劃分軍中,細化兵種,改善軍種比例,并建立起合理的戰斗人員與非戰斗人員比例,增強行朝軍隊戰斗力。這就意味著軍中的武器裝備中仍然存在著不少老舊裝備,亟須淘換,從而要求逐步壓縮老舊裝備的數量,減少常規冷兵器的生產,而加大火器的生產量,對官兵重新進行整訓,為換裝新式武器做好準備
趙昺的一番說辭,讓應節嚴等人是連連點頭,他們也沒想到此戰暴露出了如此諸多的問題,而小皇帝所言又非妄言,若想提高各軍現有的戰斗力也只有此途可行。而他也是個有眼色的,剛剛所言嚴格的說只是從底層設計說起,見他們并無異議,便轉向組織架構的設計。
宋朝自建國后為防止重現藩鎮割據的局面,采用強干弱枝的軍事部署,大部分禁軍集中于都城附近,地方各州府只有廂軍維持治安,邊防采用禁軍輪戊制,每逢大的戰事則從禁軍中抽調臨時派將統軍作戰,也就形成所謂的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但是這種制度在北宋末就已經崩潰,為了應對新形勢,趙構不得不放權領兵大將,從而再次形成大將統管一地軍政的局面。趙構在形勢緩和之后便欲收回兵權,重建禁軍體系,先后削奪了韓世忠、岳飛、張俊等人的兵權,據說岳飛之死也與此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