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盤沿用,宋軍五百人為標準的營,一般直接稱“指揮”,作為為基本單位,統計兵力都計算有多少指揮,調動組編也以指揮為單位,一般并不拆散。營下的為百人的都,有都頭;都以下的編制是什伍之制,有軍頭、十將等士官的名目。蕃兵其編制因族而異,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標、隊,至神宗時才統一采用指揮、都的編制。所以宋軍的編制分為軍、指揮、都三級。
后來又有變動,有了將的編制,可還分大、小,兵員數目在八千到一萬。南渡后更亂,編制也跟李云龍的獨立團似的連都有大有小。如韓世忠為前護軍,以楚州為中心組織防御,下轄十一個統制、十三個統領,有六十三將編制,約八萬兵馬;劉光世為左護軍,下轄十軍,防御淮北方向,約有五萬多兵馬;張俊為中護軍,有十一個軍、九十九將編制,以建康為中心展開,兵力約為八萬人;岳飛為后護軍以鄂州為中心組織防御,轄十二個軍。
到現在趙昺都十分慶幸,當初自己組建帥府軍的時候只有幾千人,自己充其量只相當于現代的一個乙種師的師長,好歹還能擺弄清楚,若是真一下子給他幾萬人,別看他是個理科生也弄不明白了。以后也是采用的笨辦法,反正我預設的編制就這么多,兵多了也養不起,夠五百人就編成一個營,然后再逐步在原有的五個營的基礎上擴大編制,從統領,編成統制,再編成都統制,就這么糊弄到瓊州。
而到了崖州之后,趙昺很是懵了一段時間,由于行朝的各部來援龐雜,又收攏了各路敗軍,禁軍、廂軍、義勇讓他傻傻弄不清楚。頂著殿前禁軍番號的禁軍實際在幾萬人,少的時候只有兩萬人;淮軍鼎盛時期幾十萬兵將,但張世杰手里也就數千人而已;還有幾十人就號稱一個指揮的,也有數千義勇編成一個指揮的。
反正就是一筆糊涂賬,說到哪支軍隊,趙昺都得好好想想,他們有多少人,有多少統制、統領。待遷瓊后,他立即就對各部按照自己的笨辦法進行了改編,人多的裁撤,人少的補充。但是這個編制結構仍不合理,營以下還好說,伙、隊、都編制齊全。
然后一下子就跳到了將一級,由一個統領管理,中間層間隔太大,這在管理上十分不便,戰時也暴露出不小的缺陷。在這次瓊州保衛戰中,其實是最高軍事長官張世杰在指揮,而作為都統制的趙孟錦不得不下放到某一個方面去直接指揮,統領更是直接指揮到營,甚至越級到都,關鍵時刻還要脫離指揮位置到前沿,使指揮體系極度混亂。當然造成這種亂象,趙昺也功不可沒,他一個皇帝都直接對敵,底下的人敢不奮勇啊
水軍在指揮體系上雖然沒有步軍這樣混亂,但是編制上也并不完美。當然這也與趙昺脫離不了干系,一個是因為他對古時水戰的形式還缺乏直觀的了解;二是對戰船人員構成也處于茫然不知的狀態,只是憑著自己的直覺和劉洙等水軍將領的建議分配水手;三是作為水軍最高指揮官此前也只是一個寨頭,管理著大小十幾艘戰船,同樣缺乏大編隊作戰的經驗。
這就導致三個水寨的設置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小戰船都是按功能配置,卻沒有按照不同的戰斗任務實行管理。往往每逢大戰都是全軍無論大小船只傾巢而出,導致戰斗打響后有的人在看熱鬧,有的人卻是忙得腳不沾地,造成兵力的浪費不說,也造成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