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部與兵部軍種部相對應,下設步、騎、水、炮四個指揮部,分別負責制定各個軍種的作戰計劃,戰斗指揮、整補、核定等事宜;軍事情報部便是原來的主管機宜文字和兵部的諜報司,職能未變,換了個現代感的名字;軍需部則是負責制定甲仗器械的使用配置計劃,新式武器的研發和推廣、研究戰法和戰術應用。另外還在戰時指揮輜重軍的工程部隊,指導筑城和修建工事。
僉事判官廳是常設機構,負責樞密院的日常工作,相當于現代的綜合辦公室;職方司是從兵部端過來的,仍然負責地圖的繪制和地形勘測;參議司就是個儲才之地,相當于現代的軍事委員會,他們的作用主要是平日協助樞密使制定戰略、戰策,對作戰計劃意見,戰時可從中挑選領兵的將帥;督撫司此時只是空設,是為了指揮管理各戰區預備的。
至于戰區的重新調整劃設,趙昺現在還沒有想過,當下只有瓊州這點地盤,也沒有必要劃分。而將來面對的卻是整個淪陷區,不僅地理區域廣大,且形勢復雜。即使是拋開地域概念,按照未來戰爭可能發生的方向來劃分,而面對的戰爭存在著大寬度、大縱深的特點,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爆發可能要動員全國半數地區的軍事相關機構,所以還需細細謀劃
軍事機關的大腦有了,那接下來身體,這就牽扯到了軍隊的編制問題。趙昺來到這個世界后,起初對宋朝的官制頭疼的很,許多官名與現代不同便罷了,且職能也有的是以原意牛馬不相及,讓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搞明白怎么回事。而軍隊方面雖然簡明了一些,可也顛覆了過去很多固有的觀念,讓他難以適從。
在現代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編制序列早已在腦子中根深蒂固,成為慣性,不用想就知道編制的大小。來到這個世界卻亂了套,其實這些叫法古已有之,但是與現代,甚至當下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而對應的軍職也是千變萬化,不下點功夫也弄不明白怎么回事。
中國自夏朝初期產生軍隊編制,由于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革、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長期連綿不斷的戰爭所影響,使得軍隊制極為豐富。現代軍隊編制一般都是統一的,在平時和戰時的編制基本相同,要調動的話也是成建制的調動。但中國古代軍隊往往有兩種編制,一種是平時組織訓練的編制,另一種是戰斗部隊的編制。當要組建參戰部隊時需要打破原編制,將士兵重新組織到新的戰斗編制中去。
中國古代軍隊的基本編制單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開軍隊作戰時往往會排列成左、右兩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陣勢,由此影響到軍隊要采用二進位或三進位,或其倍數的編制。
商代已經有了“什”的士兵編制,十個什由百夫長指揮;十什編為大行,由千夫長指揮;作戰時習慣按照左、中、右各一個大行來排列陣勢,投入戰斗的三個大行就稱之為“師”,是商代最基本戰略單位。周代仍然以“師”為基本單位,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就比較亂套了,各國各自不同,但仍采用什伍制為基數。
漢朝步兵每五人編為伍,由伍長指揮;五個伍編為“兩”,由兩司馬指揮;四個兩編為卒,由卒長指揮;五個卒編為旅,由旅帥指揮;五個旅編為師,由師帥指揮;五個師編為軍,由軍將指揮。隋唐繼承了府兵制度,各地遍設折沖府,為組織、訓練的編制單位,管轄兵員八百至千人,設折沖都尉,副手為兩位果毅都尉;府下轄數個團,每團兵員二百人,設校尉為主官;團下轄二旅,每旅兵員百人,設旅帥為主官;旅下轄二隊,每隊兵員五十人,設隊正為主官;隊下轄五火,每火兵員十人,設火長。
到后周時組建基本戰斗部隊編制百人為一個都,都有都頭;五都組編為一個營,營有指揮;五營即組編為一個軍,軍有都指揮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稱軍主;十個軍編為一廂,廂有都指揮使,或直接稱廂主;左、右兩廂編成一個戰略方向的總兵力,一般大約為五萬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節度使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