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具備就待開考的時候,突然有士子鬧起事來,稱此次科舉不公。趙昺聽了一激靈,自己此次開科確實有違舊制。每次國家開科動用的財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宋朝在英宗時定為三年一大比,也就是所謂的大比之年,就是指這一年有禮部會試。
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于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于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后,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并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考試時間為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當初趙昺考慮到宋朝也是多年未舉行科舉,而瓊州讀書人又少,為了能選拔些本地人才增加了鄉試,以利于更多的人能參加考試。而瓊州地方又不大,不需考生長途跋涉前來,因而在考試時間上也做了調整與舊制大不同。且當時他提出時,眾臣也都沒有反對,便照此實施,可到最后關頭卻又出了麻煩。
趙昺起初以為是那些在府試中落選的士子鬧事,可細問之下卻非如此。原來自去年行朝決定開科之后,不僅瓊州的士子們知曉了此事,這事兒隨著行商和往來瓊州的人口傳到了內陸,并迅速擴散開來。因而許多內地士子也想參加科考,但是許多人卻都是聽聞,并不知詳情錯過了考試時間,失去了參加部試的資格。
起初內地來的士子人少,只能自嘆倒霉,想回去又非那么容易,只能暫時安置下來等待再次開科。可隨著消息的擴散范圍越來越大,不懼險阻跨海而來士子也越來越多,最后聚于府城的達千多人。三人成虎,倍感失落的士子們便聚眾鬧起事兒來,稱此次科舉不公,都是大宋士人為何壞了規矩
獲知真相趙昺也只能長嘆一聲,感嘆世事無常,這些士子也是可憐。想當年大宋朝厚待士人,對他們關愛有加,可誰想到大宋說完就完了。而換的新主子卻對士人并不感冒,開國改號以來二十年未開一科,讓這些士人的日子變得極為艱難起來
以趙昺所知忽必烈在作宗王時,儒臣謀士確實給他幫了大忙,他也假惺惺做了一些諸如“詔軍中所俘儒士聽贖為民”的舉措,無外乎是出于收拾人心,他攻略南宋的主要鷹犬皆是北方漢人將領。但李璮之亂后,忽必烈殺掉與李璮有姻親關系的漢臣王文統,對漢人疑忌心陸增。隨著江南平定,漢人儒生在這位大元皇帝眼中更是失去了任何利用的價值。
至元二年,忽必烈下詔“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為同知,永為定制。”除此以外,御史大夫“非國姓不授”,各道廉潔司也必選蒙古人為使,實足的土皇帝架派。于是元朝朝堂上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南人上朝行禮完畢后,必將兩手背在身后。不知實情的外來者還以為中國南方人喜歡背后手站立以示有風度,其實他們是被迫做反剪被捆狀向蒙古人表示服從。
在政治上,元朝統治者對占人口多數的漢人和南人,從多個方面嚴加防范,即使是加入統治集團的漢人、南人上層,其權力也受到諸多限制。元朝中央統治機構中,總攬全國行政的中書省、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和主司黜陟監察的御史臺這三個部門的正官,非蒙古人不授。中書省的右、左丞相是統六部、率百司的最高行政官,終元之世,漢人、南人得任此職的僅世祖時作為“元勛宿望”的史天澤和順帝時特賜蒙古姓氏的賀惟一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