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排士兵要緊密配合,根據情況決定誰在前,誰在后,靈活變換。這是第一到防線,后面好要有第二道防線,一方面可以防止第一道防線的士兵后退,逼迫其死戰,另一方面可以在第一道防線的士兵扛不住是及時頂上去。在最里面,要有弓弩手不斷的放弩射箭,殺傷敵人。
一般來說,中原步兵都會配屬少量的騎兵作戰,那么這些騎兵放在在那里呢第一種方法是放在兩翼,我們知道敵人騎兵總是試著從兩翼包抄,這些騎兵可以掩護兩翼,缺點是由于一開始就處于和敵人接戰狀態,很可能在需要騎兵出擊時影響戰斗力。
經過一番苦戰,敵人的的銳氣已經塤失殆盡,如果自己的騎兵也比較強大,可以從兩翼包抄上去,圍殲敵人。如果騎兵較弱,可應用步兵陣勢向前推進,一般對方的騎兵根本頂不住,就會后退,這時候可以讓兩翼的騎兵沖上去。所謂兵敗如山倒,我方少量的騎兵也能沖垮敵人大量的騎兵,但也就打成擊潰戰了。
如果我方的側翼靠著江河湖泊特殊地形,也可以只把騎兵部署在另一側,除了前面說的作用外,還可以選擇時機把敵人趕向不利地形。還有最危險的一招,就是把騎兵圍在中間,壞處很明顯,非常容易被敵人包圍,好處就是可以在敵人疲憊騎兵作為生力軍突然殺出。但時機一定要掌握好,確定是敵人真的疲憊了,不然步兵陣線上打開缺口,自家騎兵沒沖出去,敵人騎兵倒沖進來了,就麻煩了。
所以以步對騎,只要步兵不慌亂,保持嚴整的隊形,騎兵根本拿你沒辦法,歷史上也確實如此,比如匈奴對李陵,也是李陵箭矢耗盡后才成功的,而且匈奴傷亡遠大于漢兵。孟珙對蒙古,從來沒有吃過大虧。從上面可以看出,除了勇敢的精神,步兵由于需要嚴密配合,對訓練要求比較高,對指揮官的協調能力要求也比較高。
趙昺幾經思考想清楚了要想徹底戰勝草原騎兵,很重要的就是運用一定的謀略抓住對手,而他也發現蒙軍在戰略上擅于采用迂回包抄的戰法,其最常使用的作戰方式是在輕騎兵的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一條很寬的陣地線向前推進,各主要部隊間由傳達室令兵傳送消息。
蒙軍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停止前進或稍向后退,其它各部隊仍舊繼續前進,占領敵人側面和背后的地區。這樣往往會迫使對手后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則趁機逼近敵人,并使之在后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后將敵人完全包圍關徹底殲滅。而當發現非主力敵軍后,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
與此同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迅速送往總指揮部,隨后再轉給各野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若是敵軍規模太大,憑借附近的兵力無法馬上吃掉,那么蒙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后面迅速集結,然后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其分別擊潰
趙昺通過不斷的研究和總結,發現蒙軍的戰略竟然與現代戰爭中使用的戰略、戰術相暗合,說起來也很簡單誘敵深入,以大穿插和大迂回包圍敵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聽著是不是很熟悉,他也不由的暗自發笑,這是對前人的繼承,還是后人的發展呢饒了一大圈自己又繞回來了。
不過趙昺也算明白了,這就跟原理和定律一樣,無論發展到什么時候,無外乎都在圍著這么點道理再轉,關鍵是你要因時應是,靈活運用,懂得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