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思冥想了好一會兒,趙昺終于琢磨出來了,只要把車廂設計成下窄上寬的斗狀就可以了,那么護板從車頂像簾子一樣垂下來就不會碰到車輪了。只要對車輪稍加改裝和加固,就可減少對兩面傾斜的車廂板的磨損,也就可以解釋為何記載中的護板是被繩索固定的了。與此同時這些虛懸的護板還可以起到緩沖作用,減少對車廂的硬沖擊,他以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設計,比只靠增加材料的厚度和強度來減少傷害了另一種思路。
另外胡斯戰車的車體采用全封閉的車廂,只在另一側設有個窄門,車壁可以像吊橋一樣可以放下收起讓車廂內部乘員出入。趙昺其實也意在采用廂車似的設計,這樣可以免于兵丁遭受風雪之苦,又能避免火藥被雨水淋濕,甚至可以作為士兵的移動營房使用。內部稍加改裝,還能充作輜重車、醫療車和炊事車等,作為一個移動平臺改造的潛力很大。
根據記載一輛胡斯戰車可以搭乘十五至二十名作戰人員,分別為弓弩手、火槍手和戰戟手及盾牌手。從編制上看,趙昺估計胡斯戰車的尺寸應該與戚繼光使用的輕型偏廂車尺寸差不多,但采用四輪設計則要比兩輪的載重量和穩定性提高許多,可以搭載更多的武器和裝備。
從戰車的編制上,每輛戰車都有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人員則十人一組。一名“縱隊長”指揮五十到百輛戰車隊列,縱隊長上面還有一名總指揮官全權指揮戰車,而這名總指揮官麾下還有兩個分指揮官,其中一個分管步兵,另一個則統領騎馬作戰的騎士。可以看出他們的作戰方式也是以車陣為核心,步騎混編聯合作戰。
在行軍方式上,戰車按照縱隊形式前行。每個縱列的最后一輛戰車為掌旗車,以信號旗控制調遣這個編隊。戰車隊分四個編隊前進,其中兩隊在外圍,兩隊在里面。外部的分隊較長,部署在里面分隊的前后翼,這些犬牙交錯的戰車隊做為側衛。
集結后,戰車排成環形防御陣型,戰車與戰車之間都用鎖鏈緊扣起來,便可以迅速進行防御編隊,布置成一個環形近戰陣地。戰車部署完畢后,士兵把車杠、馬具卸下來,然后再放下防御木板。條件允許下士兵則在戰車前面挖壕溝,用挖上來的土把車輪蓋住一部分以便保護車輪。
馬匹仍舊呆在戰車壁壘內側附近,以備需要時能夠再次迅速派上用場。由馭手和盾牌手看護馬匹,而盾牌手同時要掩護戰車間的狹窄空隙。每個戰車和戰車間的空隙上都站著持冷兵器的武裝士兵,旁邊則部署火槍手、十字弓弩手。在戰車布置的環形堡壘內部,還有騎兵分隊隨時準備輪流支援戰車隊作戰人員。
胡斯戰車的優點不少,但是缺點也是致命的,其過去沉重的車身就讓趙昺望而卻步了。收復江南后,宋軍奪取了元朝十二道馬場中的廬州馬場,加上繳獲的一批戰馬,雖然缺馬的狀況有所緩解,但是要依此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還是遠遠不夠的,因而花小錢辦大事仍然是趙昺的做事原則。
而奪取江南,進取中原大宋的主要對手集中在西北以及東北地區,戰車的適應地形就包括平原,草原,高原等地。至于幽云十六州地形則即不利于車陣也不利于騎兵,則雙方都沒有優勢。使用戰車保持戰略機動仍然是不二的選擇,但是過于沉重的胡斯戰車不是趙昺的選擇,他需要在保證作戰需要的情況下,采集各種戰車的優點,然后經過優化,設計出一種綜合能力均衡的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