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當時則只產于斯里蘭卡西部和西南部,與桂皮容易混淆的是原產于中國的山扁豆肉桂,質量卻不如桂皮,不僅可用于調味,還可用于化妝、醫療、膏油、香氛等。而只有生姜是原產于中國和印度的。由此可見香料主要是產自南亞和東南亞熱帶地區的,由于阿拉伯帝國和后來的奧斯曼帝國先后卡在中間,從而使他們完全壟斷了香料貿易
趙昺翻開地圖,讓他有些奇怪的是古代中國與東南亞那些國家都曾有過交往,甚至下西洋的海上航道也途徑這些國家,卻沒有發現巨大的商機就在眼皮底下。以他前世所學十分清楚中國是典型季風氣候的國家,沿海岸風向主要表現為季風特征。
每年當冬季東北風起時,海流隨風向由東北朝西南流;當夏季西南風起時,海流又隨風向朝東北流。日本海有來自南北兩個方向的暖流和寒流。發源于韃靼海峽的里曼海流,在沖刷俄羅斯濱海省份的海岸以后,沿著朝鮮半島的東岸南下,當碰到來自西南的對馬海流時,它的一部分轉向東流,而它的大部分則形成潛流南下,抵達濟州島再渡上浮,成為中國海內寒流的源頭。
另一方面由南來的暖流,經臺灣海峽沿琉球群島北上,穿過朝鮮海峽,形成對馬海流,沿著日本列島的西岸向東北流動,直到津輕海峽和宗谷海峽后,分成支流逐漸減弱,所以日本海上由于里曼海流和對馬海流便出現了大體上沿著周圍陸地向左旋的環流。此外在中國近岸海域,由河水和海水混合也形成了一股沖淡水性質的沿岸流,使得東海沿岸的路線隨季節不同而不同。
夏季,在西南季風盛行時期,浙江沿岸水北移,在長江口外與長江水和錢塘江沖淡水匯合,形成一股強大的沖淡水流,向東北直指濟州島方向與對馬暖流相接,其中一部份匯入對馬暖流進入日本海。冬季,長江流量大減,東海沿岸流也隨著減弱,在偏北季風吹送下,長江沖淡水與錢塘江沖淡水匯合,沿浙閩海岸南下,并穿過臺灣海峽直接入南海。
而先民正是利用季風和洋流的變化出海進行貿易,航線也正與信風所經的海域相吻合,如此曾與中國通商的國家先后總計達五十余國,包括占城、真臘、三佛齊、門毒國、古笪國、龍牙門、羅越國、室利佛逝、訶陵國、固羅國、哥谷羅國、勝鄧國、婆露國、獅子國、南天竺、婆羅門國、新度河、提羅盧和國、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理、蒲哩魯、遏根陀國、斯伽里野、木蘭皮等國。
這其中就包括盛產各種香料的真臘、三佛齊、獅子國、天竺和婆羅門國等,而一些國家與大宋還有著朝貢關系,并接受冊封。當然古今國家名字及所屬范圍的不同,趙昺只能根據古航圖上標注的大概位置來進行判斷,應該就是現代的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一帶。
當然趙昺前世不知道這些國家現代是否還生產香料,但是他敢斷定現在肯定還有。因為在蒙古崛起和西征及土耳其的崛起,傳統的陸路運輸被蒙古人截斷,而海上又被威尼斯通過控制地中海到亞歷山大港的航路,逐漸壟斷了歐洲的香料貿易。發現一條新的航路沖破威尼斯的壟斷,這一經濟動力已經成為開創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的重要的根源。
經過百余年的探索后,葡萄牙首先發現了非洲最南端的航路拔得頭籌,他們不僅在尋找最佳南向海流的過程中建立了航路上的眾多補給地,還給香料商人找到了一個新的目的地,即統稱為馬來群島的東南亞國家,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地區。而馬六甲和新加坡等港口,也正是因為香料出口而蓬勃發展。
后來,荷蘭的東印度帝國控制了香料群島,香料貿易體系達到鼎盛,直至偶然發現了西印度群島,點燃了歐洲海上列強爭奪全球市場資源的百年混戰的導火索。最終,法國和英國獲取了香料的種子并在自己的殖民地毛里求斯、格林納達等地引種成功,香料變成了尋常的商品,不再價值連城。那時香料群島最后的奧秘才最終煙消云散,從此才不再成為海上商人的秘密
“參見陛下”上官鴻接到詔令后從泉州風塵仆仆的趕到了臨安,顧不得休整便匆匆來見。
“上官主事一路辛苦,坐吧”趙昺抬手示意其免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