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相并無惡意,不要誤解。朕也相信各軍能夠堅決執行命令,完成各自的作戰任務。”趙昺看眾將不服的樣子,急忙制止道,“陸相勿怪,他們常年在軍伍之中,性格直率,語無遮攔,得罪之處還請諒解一二。”
“陛下言重了,臣也曾在行伍之中廝混多年,豈有不知”陸秀夫擺擺手笑道。
“朕之所以拿不定主意,其實是不想重蹈端平入洛的覆轍。”趙昺嘆口氣說出了原因。
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朝之后,出兵收復位于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的軍事行動,由于糧草不濟以及沒有騎兵等原因,最終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原來的防線,這次行動也標志著宋蒙戰爭的全面爆發。
“陛下,當前我們雖然缺少騎軍,但是有火炮、火槍,且糧草充足,面對蒙古騎軍也絕不會落了下風,且兩淮地區河道密布,敵騎亦難以發揮優勢,絕不會再度重演的。”劉志學滿是自信地道。
“若是只用缺乏騎兵和糧草短缺來解釋此戰的大敗,恐難讓人信服,陸相以為呢”趙昺扭臉笑笑問道。
“關于端平入洛的失敗,時人以為是理宗皇帝急于求成,在眾臣反對的情況下貿然出兵,以致破壞了與蒙元間的協議,導致了蒙元南侵,遺禍后世,此乃是主因,理宗皇帝也下罪己詔承認了此誤。”陸秀夫回答道。
“陸相亦以為此說準確嗎只怕也不會相信吧”趙昺聽罷輕笑道,“端平元年初,大臣們也幾乎一致認為,金國滅亡,是我朝恢復中原千載難逢的機會。理宗皇帝與部分反對出兵的大臣的分歧在于,理宗認為國內叛亂在紹定年間悉數解決,李全也被剿滅,這時正是出兵的好機會。而以喬行簡為首的許多大臣則認為本朝沒有能力出兵恢復中原,就算恢復,也沒有實力能夠守住中原。”
“而后人之所以認為責在皇帝也皆來源于此,看見那么多反對理宗皇帝出兵的意見,最后應驗了便覺得他們正確。但朕以為其實不利的因素人盡皆知,支持冒險亦只是因為這是唯一活路。只要稍具戰略眼光的人自然能看明白,即使從江淮京湖到進取中原路途跋涉后勤不暢,只要能穩固前沿支點保證軍事儲備后,也能對長江流域起到掩護作用,所以這個險是值得冒的。而且冒險即使失敗,只要在有效的指揮下也能有序抵抗,保全力量撤退,根本不會有超出可承受預期的損失。”
“以現在的分析來看,如果當時沒有選擇進軍開封和洛陽,其實與失敗后并無二致,因為我朝根本沒有第二條路了。沿江分散布置防御據點,全面動員,軍事力量戰略機動防御與越江蒙古軍消耗相持,除了能保留物資和軍隊給被動防守時富余一些籌碼以外,絲毫不會影響淳祐年間敗亡的命運。至于敗盟導致蒙元南侵,朕想更是攀附之說,當時蒙元如日中天,志在一統天下;而我朝卻對故土難忘,一心收復中原。兩國必會一戰,恐怕各人早已心知肚明。”
“那陛下以為失敗的主因何在”小皇帝的新論可以說顛覆了多年來的觀點,陸秀夫皺皺眉問道。
“導致最終執行的結果是失地亡人的徹底失敗局面的原因,是執行力的問題,并非是決策的問題。戰前沒有彌合內部分歧就決策,決策后又不強力整合保證執行力,本質就是因為各種死不停歇的內耗。”趙昺重重的嘆口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