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令趙昺不解的是,大宋朝和其他大一統朝代力求幣制統一不同,從一開始就顯得有氣無力,幣制從來就沒想過要統一。中原等大部分地區用的是銅錢,四川專用鐵錢,川中鐵錢不得外流,外處銅錢也不得流入川中,陜西、河東銅鐵錢兼用,福建、嶺南等個別地區也用鐵錢。使用鐵錢的四川,“市羅一匹,為錢二萬。”
且與歷代不同的是漢用五銖錢,唐朝用開元通寶錢不多的幾種重寶錢,而宋朝以年號錢為主,宋朝改元頻繁,北宋有二十七種年號錢及三種非年號錢,南宋有十八種年號錢及三種非年號錢。幣值又有不同,傳統的一枚一文錢稱作小平錢,錢的幣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等,材質有銅錢和鐵錢還有銅鐵雜鑄的錢,其中銅錢又根據成色不同而幣值不同,錢的名稱有元寶、通寶、重寶等等。各個的錢監鑄造的錢幣,很多只能在指定區域流通。
銅錢的含銅量與幣值有很大關系,唐朝的開元通寶含銅量在八成左右,宋朝越來越低,宋初在六成左右,徽宗時蔡京鑄的夾錫錢,銅只有五成多,卻一折銅錢二。當十錢的含銅量不超過小平錢的三倍,但是幣值卻是小平錢的十倍。
按照市場規律,劣幣驅逐良幣是不可阻擋的。銅錢,尤其是小面額的銅錢,大量退出流通領域,卻流入儲藏領域,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大面額的銅錢,鐵錢通用的地區,鐵錢自然把銅錢趕出市場。民間造假鈔的自然盯著折十錢,各種民間盜鑄,把三個小平錢熔化可以鑄造一個折十錢,大利所在,根本無法禁止。
到了南宋,北宋錢幣的各種弊政,南宋繼續存在,為了防止銅錢流入金國,江北、四川用鐵錢本位的紙幣,經常下令禁止銅錢流入江北,同時還大量使用紙幣,銅錢的含銅量繼續慢慢減少,而且朝廷鑄造的銅錢,往往被外國船只用各種海外貨物換走。
最后到底大宋的錢有多少種規格,很難統計,趙昺反正弄不明白,他估計加起來最起碼總有幾百種。這便導致各種規格的錢幣之間的兌換出現了問題,而朝廷也是朝三暮四,改用、停用,改變幣值是家常便飯,同樣的錢,“荊湖、江南、兩浙、淮南重寶錢作當三,在京、京畿、京東西、河東、河北、陜西、熙河作當五。”不同地方的幣值也能不同
被后世吹的開紙幣先河的交子、會子,也不是那么美好的,同樣十分亂。紙幣,前期還好,中期貶值加速,后期惡性通脹,呈指數型趨勢。仁宗時期初次發行交子,在四川以鐵錢為本位,一界以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緡為額,以三年為一界而換新交子。這種紙幣只能在四川通用,不得在其他地區使用。
隨后,神宗時因為西北用兵的軍餉問題,在河東、陜西設立交子務,發行交子,和銅鐵錢一起流通,陜西的交子一度又廢除,四川的交子每界流通時間延長到四年,市面流通的交子頓時增加不少。紹圣以后,界率增造,以給陜西沿邊糴買及募兵之用,少者數十萬緡,多者或至數百萬緡;而成都之用,又請印造,故每歲書放亦無定數。
最后到底發行了多少,仍是一筆糊涂賬,沒有人清楚到底發行了多少。而后徽宗年又把紙幣改名為“錢引”,這時候,一界的發行量已經達到最初的二十倍了,換新交子一兌四,但是鈔本還是當年仁宗時的三十六萬貫鐵錢,后來增加到五十萬,幣值可以想見如何了。隨即錢引四十一界至四十二界還到期不予兌換,相當于作廢,這時候,一緡錢引只值十幾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