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到底想怎樣”果然不出所料,趙昺更為警覺地道。
“官家,怎么出汗了”陳淑從絲帕給其擦擦汗道,“臣妾等已經商議過了,以后每半月皇后和臣妾陪官家三天,其余姐妹則是二日一換。今日正是月初,便先由宸妃來侍奉官家”
“你們這是要軟禁朕,不可”趙昺連連擺手惶惶地道。
“官家,臣妾也是奉了太后的懿旨行事,要不要請太后前來與官家說”陳淑往皇帝身邊笑著湊湊,可突然又變了臉惡狠狠地道,“別當我看不出,你覬覦宸妃已經很久了,是不是”
故事雖然可笑,但趙昺也知道這也是當皇帝的無奈,尤其是對一個文化素養不高的皇帝,要知道大家能從一級級的考試中脫穎而出,就表明學識和寫作水平之間的差距已經很小了,這個的確讓人恨為難,要從幾篇文章的字里行間中尋出讀書人的水平高低,也真是為難了,不用些小手段又能怎么辦
趙匡胤之所以用交卷速度來評判貢士們的水平高低,其中也是有些道理的,交卷快至少說明此人才思敏捷,反應快,腦瓜子靈活,以后在朝廷和地方為官,辦事能力不會差到哪里去。但這也留下了空子給人可鉆,所以在接連三屆“每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后,大家就找到了投機取巧的方法,那就是如小李飛刀一般唯快不破。
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看交卷速度,那作文就必須寫得快,大家都在比快,于是民間紛紛風行快速作文,有沒有快速作文培訓不得而知,但確實有快速作文大比賽。而趙匡胤偶爾也舉辦快速詩文競賽,優勝者也可以被朝廷選拔,例如有一個項目就叫“一日作詩百篇”。有個叫趙昌國的信心滿滿地應試,結果從早寫到晚,也就寫了二三十篇,而且質量實在馬馬虎虎,宋太祖居然也勉強錄取了他。
不過唯快不破也有失手的時候,到了太宗朝就出事了。士子李庶幾,一直以寫作快聞名于民間,他以為這樣就為自己考試安上了保險,沒想到有一年皇帝換了,胃口自然也就變了。且說李庶幾在考場上第一個交了考卷,不曾想太宗覺得這位其太輕浮,一頓呵斥趕了出去,倒是那位皺著眉頭苦苦思索遲遲交卷的孫何同學中了狀元。
這種突變是咋回事呢原來是有位叫陳靖的大臣打了小報告,說這李庶幾在炊餅店舉辦快速作文比賽,弄得大家以快為美,忽視了作文的文采和理論水準,日久必導致水平下降。而這陳靖又是孫何的好友。于是,李庶幾倒霉,本來可能是狀元的他,連進士都沒中。一直過了很多年,等朝廷把這事忘得差不多了,李庶幾才中了進士。
趙昺想起后世這種事情也不少,后來的明朝還一度以顏值來決定誰是狀元,清朝乾隆有一次則看誰的字寫得好,而慈禧則以名字是否合胃口來取狀元。這看似萌噠噠的事情,其中又有多少士子的心酸,自己不僅要有學問,還要看皇帝的愛好。而遇到個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又要拼人品和運氣,簡直是斯文掃地,將臉踩在地上,又搓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