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讓大宋士子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今皇帝在與后妃的調笑中學習了科舉制度,且看透了其中的本質,也就是欽點狀元其實對于大多數皇帝來說就是場游戲,哪里又有什么規則。即便有規則又能怎樣,依然可以被打破和修改,卻非是一成不變的。不僅考試的內容、時間、乃至體系都可以進行變動。至于怎么改,那也是要看皇帝的心情和想要做什么了啦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細節顛覆了趙昺多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也可以說是那些歷史白癡的影視劇導演和無良編劇所害,他剛剛弄明白大宋是沒有秀才的。秀才一說是來援于唐朝科舉中的秀才科,那是比進士科還厲害的科目。
而后的明清科舉有縣府院三試、鄉試、會試、殿試共四個大級別,有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共五個級別的讀書人。其中,童生雖然不是正式的功名,但是也要縣府兩試通過才能取得這一身份,在社會上也可以自稱“學生”、見官不跪了。不過秀才的地位也遠不如唐代,是沒有辦法入仕的,只是取得了考試資格,若是落榜也只能當個刀筆吏或是塾師而已。
另外宋代也有童生和童子試一說,卻是迥然不同。宋代童子試非“常選”,更像是挑選神童,每當各地發現有聰慧的神童,即時向朝廷推薦,朝廷委托相關部門考試。宋代殿試已成常設制度,因此,童子試最后往往也有皇帝親試一項,除了面見神童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鼓勵士人向學之風。
因此童子試的興衰及各地向朝廷推薦神童的數量和頻率,實際上視在位皇帝的興趣而定。皇帝或以神童試標舉當代儒學成風、天下大治,或以此引導當代政治和文化建設,各地推薦神童的數量就明顯增多,頻率明顯加快,但是這只能算是特招,始終無法進入常選之列,以后世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宋朝的科舉只有州府主持的解試、禮部主持的省試及殿試三個級別,但是凡是符合條件的人都可以去參加宋代科舉的第一級考試解試。不過解試卻是有保鮮期的,也就是說舉人這種功名是一次性的,如果省試沒有考中,下科還得從解試考起,而正常情況下保有期為一屆三年。不像后世只要過了就可以當一輩子舉人老爺了。
而趙昺很快又發現了一件讓自己后悔的事情。在國考中防止作弊,自考試制度確立后,上千年來斗爭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對公務人員參與其中也是費盡了心思。這個時代也早有了諸如,準考證核實身份、糊名、謄錄等制度外,也有了鎖宿的慣例。
所為的縮宿制度就是為了防止考官們泄露試題,與考生內外串通,就是在確定了主考官及一應官員后,這些人就不能回家,直接赴貢院以避請托。也就是把他們都關起來,與世隔絕,直到考試完畢才能放出來,這就如同被軟禁一般。
趙昺后悔的是在當日朝會上宣布主考之后,沒有即刻將應節嚴和劉黻給關起來,而是一直參加集議。若非他們一力反對,自己這個時候也許就已經乘著戰船馳騁在大海之上與敵廝殺了,又何必為了這些閑事苦惱。但現在一切都晚了,定是老頭兒向太后通報過了,才會有太后令自己的一幫老婆們看住自己的話頭。
想到此,趙昺卻出了一頭冷汗,不知道這幫老婆們會怎么對待自己。他覺得前世每個看過鹿鼎記的男人都會對韋小寶盡享齊人之福,與老婆們大被同眠有所羨慕,除非其有毛病。但是當事情真的輪到自己頭上的時候,他卻有些膽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