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臣妾沒事兒,只是昨夜風浪大,有些暈船罷了,上岸之后便好了”聽到皇帝的說話聲,昏睡的王妤也掙扎著坐起身道。
“還不是官家害得,這回子又裝起好人來了”李三娘瞪了皇帝一眼嗔怪道。
“是、是,皆怪朕,可唉”趙昺訕笑著點點頭,又嘆口氣,可事情真的都怪朕嗎
事情還得從幾天前說起,在趙昺下達襲擾敵后的命令后,各軍積極行動起來。但是鎮守建康的一軍派出的一支分隊渡江后失去了消息,他即刻令沿岸各軍積極尋找,事務局也遣人打探消息,務必生要見人,死要見尸。不日便有消息傳回,這支分隊在襲擊江北瓜步鎮得手后,遭到增援的元軍追擊,他們邊打邊向江邊撤退,隨著敵軍的增多,他們被困在了江邊的瓜步山上。
瓜步鎮南臨長江,屬于真州,與建康隔江相對,位于江邊滁水入江口,其也因為鄰水而生,步古意通市,也就說明了其與商業發展脫不開關系。其始建于東漢,是貫穿中國南北的古驛道必經之著名渡口所在地,而兩淮市鎮多集中在沿淮、沿江和運河兩岸,瓜步鎮也因沿淮人工運河的開辟而興起更加繁榮。
市鎮在經濟發展、商品交換和商稅征收中都占據重要地位,兩淮有些市鎮在商品交換、商稅征收中甚至比領轄它的州城還重要得多,可見其商業的繁忙已無言自明。入宋之后,兩淮商業得以繼續繁榮,即使在南渡后,兩淮戰略地位更加重要,成為邊防要地,使得農業凋敝,人口銳減,但部分地區的商業卻仍處興盛狀態。
當時兩淮駐有大批軍隊,兩淮財物又不足以供應軍隊需求,因此,大批軍需物資便需從江南各路輸入戰爭便有人員傷亡,大量募軍也需從諸路調往兩淮。這就增加了兩淮人員和貨物的流動量,為之服務的市鎮便也隨之興起和繁榮。其次兩淮鹽產是政府仰仗的財源之一,而淮鹽運銷必經過運河和長江,這就又帶動了沿運河、長江諸市商品貿易的發達。
瓜步鎮的繁榮當然也與其特殊的軍事地位有關,其和長江南岸的棲霞渡互相銜接,同時也是戰略要地,古時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曾率步騎十余萬南下,便設行宮于瓜步山上。山盤為道,設氈廬,隔江威脅建康。其還于山上建有佛貍祠,當年嘗敬神賽會,以頌武功慶升平,以炫耀于南朝。
五代十國時期,周世宗顯德三年,趙匡胤與南唐兵交戰于六合瓜埠之間,砍殺唐兵五千余人,余者爭舟渡江,溺死甚多。次年趙匡胤又以兵十萬,大破南唐李璟于瓜埠。南宋建炎四年,抗金名將韓世忠曾以八千人大破金兵于黃天蕩,后來金兀術十多萬軍隊即從瓜步敗退。
作為江防要地,蒙元自然也不會輕視,設置都萬戶府后,在此設置千戶所鎮守。而派出的突擊小隊僅用兩個伙,二十余人,大家起初都以為他們身處絕境,在一個千戶的圍剿下,實難以幸存。但就在此時,他們竟然有一人從山上縋崖而下,利用暗夜橫渡長江潛回了南岸求援。
眾人這才得知,這個小隊在遭到圍剿后退到瓜步山,此山是一座孤山,只有十余丈高的小山包,卻十分險峻,易守難攻。他們搶先占據有利地形,扼守上山的小徑,打退了敵軍十數次的進攻。敵軍在付出近百人的傷亡后,便封鎖了所有下山的通道,欲將他們困死在山上。當下突擊小隊已有三人陣亡,數人負傷,但仍有戰斗力,只是山上無水,亟待救援。
一軍都統陳鳳林得知后,數次遣兵渡江營救,但是由于偷渡的兵力有限,無法突破敵軍的封鎖,反而遭受到了傷亡。而蒙元方面發現宋軍渡江進行營救后,也加強了對江岸的防守,使救援更加苦難。陳鳳林以為當前情況,靠小部隊是難以救出被困的小部隊,需派遣大軍強渡大江,發起登陸作戰才有可能成功。
在接到陳鳳林的急報后,朝中出現了兩種聲音。趙昺堅持不惜代價的要救出被困在江北的士兵;可幾位宰執以為,為了十幾個人動用大軍,甚至付出更大的傷亡完全沒有必要。而如此也可能會引發與蒙元間的大戰,且與初時定下的以攻為守的策略相勃,所以不同意再行采取營救行動。
趙昺聽了卻是勃然不大怒,他曾在成立帥府軍之初就曾言自己絕不會丟下一位袍澤兄弟,即便陣亡也會帶他們回家。因此他們不但難以阻止營救,反而讓他堅定要親自前往的決心。眾人又是講事實、擺道理,甚至要請出太后來勸,可都未能說動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