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戶所的建筑在譚飛看來并不陌生,其前身應該是本地大戶修建的塢壁,自南渡之后長江兩岸一直戰亂不止,只要財力所及的豪門大戶都會修建,以抵御外侵和盜匪的襲擾。這種建筑采用外壕內宅的布局,就如同微縮的城池,具備了護城壕和城墻的防御特點。堡外深挖壕溝、壘筑圍墻,吊橋炮臺一應俱全,壕溝深三四米,高聳的城墻可以走人走馬,四面還有碉堡、箭樓,從外表看,如鐵桶一般剛硬不侵。
但是眼前的這座塢壁的前主人財力有限,整個建筑只有五十畝上下,四周沒有深壕。從前也許曾經有過,因為缺少維護逐漸淤積,被周圍民宅所侵,只剩下前邊的一個小水潭,卻也沒有了吊橋,而是修了一座石橋。外墻高有丈半,可行人走馬,四角都有角樓,遠看上去像是座微型的正方形城池。
當下這座建筑確實可謂屏障據守,但是千戶所作為一方衙門,豈能沒有兵丁把守,而他們又缺乏重武器,想要奪占卻是擺在眼前繞不過去的難題
趙昺想起前世曾有好事者做過一個古代戰爭數據庫,結果根據其統計得出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結果人多未必能打勝仗,以少勝多才是常態。
而觀摩那些名將功績可謂無時無刻不在印證這個結論,劉邦率領五路諸侯伐楚,五十六萬人在彭城被項羽三萬人吊著打。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舉兵八十萬卻被周亞夫三個月平定。更別說王莽那會兒,讓王尋以四十三萬兵力保衛昆明,結果被劉秀一萬七千兵力打敗,王莽再無可用之兵,直接導致新朝滅亡,東漢建立。此外還有赤壁、官渡、淝水等等,許多處于歷史轉折點的戰爭幾乎都是以少勝多。
于是乎人們就總結出了個人數多一萬,智商降一半論斷。趙昺分析后認為也似有道理,想那古代通訊系統簡陋,基本是傳訊靠吼,傳令靠走,主帥是難以掌握所有軍隊動向,根本指揮不過來,導致各部協同困難。想當年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就四萬人的隊伍,每次打仗,各軍協同作戰,傳令兵都得跑死幾個,所以在高加米拉戰役里,這伙人能以陣亡兩千四百人的代價輕松擊敗波斯帝國的百萬大軍。
再有就是士兵太多,將領容易驕傲自滿,導致自信心膨脹而輕敵。這例子就海了去了,哪怕曹操這種謹小慎微的老司機也會因為膨脹過度,在赤壁翻了車。而苻堅的百萬大軍號稱可投鞭斷流,卻在淝水被謝氏兄弟區區萬人打得落荒而逃,留下了千古流傳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美談。
另外俗話講人多不干活,雞多不下蛋,在冷兵器戰爭中排列軍陣都需要橫著排才能擴大自己的接戰面積,這樣才能發揮冷兵器的戰斗力。因為縱著排的話后面的士兵打不到人,相當于不存在,等著前排死光,后排士氣早沒了,所以兵太多沒有合適的場地的話相當于沒用,反而更添亂,還浪費了寶貴的資源。
當然趙昺以為之所以歷史上留下了那么多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在群眾的嚴重,人多打人少贏了那是必須的,根本沒啥值得吹噓的,自然也就沒有留下記錄。所以哪怕史書記載下來了,也沒有出名的資本,大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就是這么來的吧
現下李三娘提出的兵力占優的騎兵,若是不惜代價的連續發起突擊,沖垮己方戰陣不是沒有可能。趙昺以為也不能說錯,雖然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騎兵排成排齊頭并進的正面沖鋒戰術在西方用了上千年,因為實踐證明這個是最有效也是最兇猛的進攻方式。而且通常騎兵都是面對著五倍數量的敵人,有時候面甚至以一敵十都能獲勝。不過正如他所言,這也需要適當的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