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我朝向歸明、歸朝、歸正人等群體了較為優厚的待遇,內容涉及田宅、賦役、賞賜錢物、科舉、授官等,但在田宅、授官、贍養等方面,不同群體之間、各群體內部都存在一些差別,并因時而變”劉辰翁施禮道,對此又作了詳細解說。
趙昺本想與劉辰翁交待下關于南遷者的安置問題,再處理軍中善后之事,然后盡快歸京,那邊還有一攤子事情要處理呢可他也清楚若是不能對前時之事做詳細的了解,自己貿然行事必然會阻力重重,且以往的成例自己也可進行借鑒,吸取其中的經驗。所以還是按捺下急于歸京之心,聽其詳述。
對于招納各類人員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便是田宅,這與現代引進人才也要先解決戶口、住房的意思相同,亦是安居樂業的保證,趙昺深為理解。
歸明人因原不是中原人,其田宅由政府,采取計口給田,三口以下一頃,每三口加一頃,至南渡后一直在施行。歸明官也多有賜田,其數量或與官職有密切關系。歸朝、歸正人之名產生以前,“陷蕃”、“沒蕃”、“落蕃”來歸之人被統稱為歸明人,但他們在田宅給賜方面,與真正的歸明人有所不同,朝廷一般將其遣送本貫,恢復其原有產業,而不是另賜田土。
但各朝因形勢不同,政策也有所區別。南渡之后,北方大片領土淪陷于金,這些地區在北宋和南宋均是歸朝、歸正人原籍的集中之地,這意味著南宋時大批歸朝、歸正人的原籍所在地,已不再屬于南宋的控制范圍,其原有產業難以恢復。為解決他們的生計,南宋政府向愿為農者土地等優惠條件,但政府的土地數量多比歸明人少。除基本的田宅之外,部分為官者可得到職田,不過和歸明官相比,歸朝官享受職田的限制卻更為苛刻,僅正任官才有職田,添差官則無。
朝廷授予歸明、歸朝、歸正人的官職,總體上看有官品高與低、正任與添差、厘務與不厘務等差別,但他們歸宋后初官品階,決定著俸祿、恩蔭等待遇,又稱寄祿官,一般與其來歸前曾任官階、功過有關。但這些差別及授官標準在不同群體、群體內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又不盡相同。
歸明人一般不存在過錯問題,歸宋后初官品階一般不會低于其曾任官階,若被認為有功,則可加增官資。歸朝、歸正人則可能存在過錯問題,如背離宋朝投向其他政權、陷蕃后接受其他政權的任命等,其再歸宋朝之前若無立功表現,所得官雖然會隨形勢變化而有起伏,但一般不會超過曾任官階。
朝廷給予這些歸正人優厚的待遇后,但其中仍有貧乏不能自存之人,政府對他們的贍養政策也存在差別。規定歸朝、歸明白身、效用無差使人并歸朝、歸明官、效用等身故之家,老小元依倚人,大人每口月支錢八百文省、米八斗,十三歲以下減半,每家不得過五口,州不過十戶
“原來其中還有如此多的規矩,朕聽先生一句話,只覺眼前豁然開朗”趙昺聽罷拱手施禮苦笑道。他覺得若是從措施的制定上,歷代祖宗們可謂是操碎了心,簡直是事無巨細都分門別類都想到了,還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是卻沒有想到那些歸附本朝人的想法和心情。
“陛下,以往朝廷雖有定制,卻亦是應時而變,每每做出調整”劉辰翁見陛下一臉苦相,便知其對前朝規矩是有自己看法的,笑笑提示道。
“嗯”趙昺點點頭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想朝廷也曾有所考慮吧”
“陛下所言正是,對于歸正人、歸明人和歸朝人以其不同身份也做出了些許限制”劉辰翁言道,“對歸明人,歸明人不許于在京、緣邊、并次邊州往返及居住,陷蕃投歸人亦不得住緣邊;歸正人卻可在沿邊軍州居住,并沒有諸多的限制。”
“朝廷還曾規定,歸明人除了不能在京畿及與緣邊軍州通婚外,可與其它各州婚嫁,歸正人和歸朝人卻也一樣,沒有什么區別的,只能從各自所屬的同類人中通婚。”這時在一旁聽得早已煩了的陳鳳林忍不住插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