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眾人剛剛落座,便見小皇帝步入堂中,其中許多人已經與其有年余未見,看其依然是一身舊軍裝,臉上如從前一樣掛著淡淡微笑,只是覺得威嚴更重,大家不等口令便齊齊起身行禮。
“坐”趙昺還禮后,壓了下手言道。
“謝陛下”眾將再次行禮后才坐下,目光仍然落在小皇帝身上。
“朕此次前來,大家想必也早有風聞。不過朕初時并不想打擾,但是一戰之下,朕覺得還是有必要見下面,但不是敘舊,而是罵人、殺人的”趙昺將帽子摘下來,啪的一聲摔在案上,厲聲道。
“”剛剛見面,小皇帝便大發雷霆,尤其是這種開場白,讓眾將都是一驚,身子不由的挺的更直,連大氣都不敢喘。
趙昺今天確實是懷著殺人之心召開此次軍事會議的。他清楚治軍、治國都是一樣的,皆需有賞有罰,賞與罰的作用各有其側重,賞是用人的激勵機制,而罰則是糾正機制。而人的心理其實很簡單我為你好好地干,你給我應得的報酬。
事實上,賞罰的問題也就是付出與得到的問題,如果賞罰不分明,那么他們就對自己的付出的意義感到懷疑,積極性下降甚至喪失。因此,賞與罰是領導手段,亦是治軍的兩大“利器“,只有賞罰分明,令出必行,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別人積極性的最佳辦法之一。
“李都統、嚴虞侯,這便是你們對此戰的總結嗎其中經沒有一點過錯,真是好啊”趙昺首先要二師的兩位主官先后介紹了戰斗經過,并作出總結及草擬的獎懲人員情況,他聽后冷笑聲道。
“陛下,此戰卑職有過”李鴻斌起身答道。
“過在何處,朕沒有聽到一句”趙昺追問道。
“卑職”李鴻斌吭哧了幾句卻沒有答出來。
“好,朕來問你”趙昺見狀心中氣惱,但仍強壓怒火道,“朕問你,你部過江突擊分隊陷在江南,朕可下旨著令你設法營救”
“陛下曾多次下旨,令卑職營救,并稱活要見人、死要見尸”李鴻斌抬頭回答道。
“朕再問你,可曾組織過營救”
“稟陛下,卑職曾多次遣兵過江尋找,卻無功而返。后敵增兵瓜步山,營救愈加困難,以致拖延至今”
“為何發現蹤跡后,又明知敵增兵,為何只遣小分隊前去,而非果斷動用大軍營救”趙昺再沉聲問道。
“稟陛下,卑職卑職以為過江分隊已經被重兵圍困多日,已難以生還,因而覺得已無必要”在小皇帝的連連發問下,他臉上見汗,卻不敢抬手拭去。
“朕的旨意是什么”趙昺提高聲調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