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景二帝時期,國家策略是休養生息,韜光養晦,不允許發動戰爭,所以李廣沒有機會立下戰功,此乃朕所言的命數。而在為李廣鳴不平的人群之中,經常可聞漢武帝因為重用外戚而故意裁抑有才華的老將李廣。此話也不能言錯,西漢號稱皇帝與外戚共天下,武帝重用外戚也確是史實。”
“不過我們后人也應當看到一個史實,除了后期看走眼的廢柴李廣利之外,外戚將領們也的確給武帝爭氣。在最為重要的第一次出擊中,四名將軍中衛青和公孫賀是外戚身份,另外兩名李廣與公孫敖并不是,在帶兵權重方面,外戚與非外戚將領是平分秋色的。而恰恰就是非外戚的兩名將軍以慘敗收場,李廣全軍覆沒,公孫敖損失十分之七,外戚將領公孫賀無功亦無損失,衛青則取得了本次行動的唯一勝果直搗龍城,斬首七百級。”
“即便如陛下所言,可亦有勝敗乃兵家常事的說法,百戰百勝之將可謂少之又少。而李廣戰敗一次,也不能以此便下定論,其后也曾取得過大捷啊”章屏雖然同意皇帝的說法,卻也并不能茍同。
“不錯,歷代名將輩出,卻少有未曾一敗之將。可武帝也曾給過李廣充分的信任,但遺憾的是其將事情辦砸了,李廣每次出擊,不是被俘,就是迷失道路,就算打了大勝仗,也是損兵折將,消耗巨大。這樣的作戰成果,如果你是武帝,也不可能對李廣委以重任,自然在實用派的武帝眼中,其是不夠封侯的資格的。”趙昺沖其眨眨眼道。心的話,老子要是連你們都說服不了,來日豈不會后院起火。
“如此說,官家以為李廣的戰績有虛,又或是其能力不足”李三娘是帶過兵的人,自然知道除非主將瘋了,才會讓個一敗再敗的家伙去領兵,但又覺歷代對李廣的贊譽讓人不敢懷疑。
“以朕來看,李廣的戰績確實不怎么樣,其盡管平生打過七十余場戰斗,但漢文帝和漢景帝時多數是防守狀態,而且都是小型戰斗,沒有大的功勞。而在武帝時的五次主動出擊的大型戰役中,李廣卻有三次沒有找到敵人,兩次全軍覆沒。即便對其不吝筆墨大加贊賞的太史公司馬遷卻躑躅再三,竟然沒有一處地方能夠詳細地列出,可見其軍功不足。”趙昺言道,“此外李廣勇猛善戰不假,可朕以為其做將尚可,為帥卻不能”
“哦,官家何此斷言,李廣出聲將門世家,為將待下甚厚,軍士皆愿為其效命。另其箭法超群,當世可稱無敵,匈奴為之膽怯,時常獨闖敵陣,可見其勇武。再者,其雖未能被封侯,可后世唐德宗時卻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本朝徽宗時亦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陳淑言道。
不過她也知剛剛皇帝所言不假,往往花費大段筆墨描述李廣殺敵時如何勇猛,然而一旦涉及到具體的殺敵數量,太史公卻總又用“斬首多”、“所殺過當”等含糊的字眼來代替,就是不肯給個明白的數字。而同樣是司馬遷所記載,為眾人所熟悉的樊噲等人,其卻會耐心地將他們所立下的軍功一筆一筆地記載清楚。
“李廣出身將門不假,其父輩、弟、子孫中皆有封侯者,其長子李當戶居然敢當著漢武帝的面追打漢武帝的男寵韓嫣,漢武帝非但沒有怪罪反倒稱贊李當戶人很勇敢,可見他在漢武帝面前至少也是一個很受信任的人。李廣次子李椒,早早被拜為代郡太守,第三子李敢,先是因打匈奴立功封侯,不久之后還代替父親李廣擔任郎中令,而李廣的堂弟李蔡更是官拜大漢帝國的丞相。”
“由此可見,李廣一門,與皇家的關系是非常親密的,而且家庭成員往往受到重用,沒有道理家庭的其他成員受到重用,而獨獨李廣一人受到特別的歧視處處遭到打壓。偏偏其不能,私自接受了有覬覦皇位之心的梁王所頒的將軍印,使得漢景帝很不不高興,可見他還是能力上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