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愛惜士兵,同吃同住,往往讓部下感恩戴德。不過其確是在治軍不嚴,過度寬縱部下的基礎上獲得的,而紀律恰恰是維系一支軍隊戰斗力的所在,其常常兵敗也就不難解釋;再有其雖性格直爽,卻胸狹量小。他被貶為民期間,曾遭一官吏刁難,待再次得到重用,其第一件事就請皇帝讓那官吏從軍,并借故把其殺死,想一個大將胸中不能容一個小小官吏,何況天下諸侯”趙昺繼續辯駁道。
“李廣箭法出眾,擅長單打獨斗,卻也勉強算得上個人勇武。可說到大軍作戰,其卻統籌能力,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和天分。他參與對匈奴的作戰,多次迷失道路便是明證。而最后一場戰斗,李廣作為前將軍,竟因為沒有向導迷失道路,竟然落到了衛青的后面,難道還不能說明他統軍能力欠缺嗎朕手下若有這樣的將領,也必然將其撤換,以免貽誤戰機。應該說其難以封侯,能力欠缺起碼占據七成”
“天下的英雄千千萬,那為何文人們獨獨喜歡李廣,不吝筆墨為其樹碑立傳,傳頌千古呢”王妤聽了半天,明白皇帝對李廣并不是十分認可,于是問道。
“說了半天,只有宸妃問到點兒上了。”趙昺先贊道,“因為人性使然,在文人眼中,即便大片藍天,當心情郁郁之時,也依舊只會看到陰云。而悲劇總是更容易讓人落淚和銘記,苦難卻總會欺凌弱者。當無數人沒能有一個被皇帝恩寵的姐姐衛子夫,也沒有一個能夠威震塞外的舅舅衛青之時,都會看到,李廣一生顛沛流離,都會感受到,那一份來自于君王和命運的不公和壓迫。”
“這會讓文人們命運亦如李廣一般,他為西漢王朝征戰邊疆,出生入死,,卻沒能得到明君的賞識和重用,反而是憑借著曖昧關系呼風喚雨的衛霍二人,戰無不勝,封妻蔭子。此時,詩者文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命運的共鳴,一個智勇雙全,赤膽忠心,只不過是政治上站錯了一次隊,就被君王權臣無情迫害的悲壯將軍,與得罪了某些昏君佞臣,而被流放排擠的自己,何其相似”
“可惜,文人并不明白,在鐵血無情的朝爭之中,一個軍方將領錯誤的立場和行為,在君王眼中到底有多么嚴重。他們也不能理解,為什么總會有不學無術,靠著阿諛奉承,玩弄權術而站在頂峰的奸佞小人蠱惑圣聽。卻殊不知,不能夠憑借智謀才智挫敗這些他們所不齒的小人,也更遑論有足夠的能力,重振乾坤了,說起來只是一群躲在英雄背后的可憐蟲罷了”
趙昺言罷,堂中變得鴉雀無聲,連旁邊的內侍和宮女們也都若有所思。其實他還有些話礙于身份沒有說出來,他深知對于已經踏上了歷史巔峰者的歌功頌德從未少過,但確實更多的贊頌和支持來自于對力量和權貴的敬畏。然而沒有人喜歡去想,當初的高祖劉邦如何受盡了人間苦楚,九死一生,方才在血與火之中,建立了西漢王朝的宏偉基業。
固然有贊頌劉邦者,但是更多的文人墨客,都愿意將注意力,放在劉邦斬殺功臣舊將的毒辣權謀上。因為,他們的命運似乎再次與為君王付出一生,卻不得封賞反被殺戮相重合。就算是開創西漢王朝基業,讓文人們得到些許喘息而安穩的劉邦,又何嘗沒有被抨擊的理由
而人生總是如此殘酷和決然,永遠不會有順風順水的環境和十全十美的清明朝堂。能夠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之中,奮力搏殺,披荊斬棘的勇者從不會將才華和時間浪費在發泄郁結和抱怨不公之上。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痛罵已經形成的不利局勢。他們只會靠著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創造出理想的未來。
在趙昺內心看來李廣的失敗并不可悲,他依然是一個值得銘記的英雄,畢竟任何一個敢于和時代浪潮拼命搏殺的戰士都值得尊敬。李廣高大而沉默的背影,為無數懦弱者遮擋住了來自全世界的刀光劍影,其寬闊而有力的臂膀,則為那些始終不敢拔劍而起,為自己人生戰斗的可憐蟲,托起了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