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堆積如山,要想根本解決問題,工部的意見是對京城的水道溝渠不僅要進行清淤疏浚,還要形成長期的制度,以免積少成多,不得不大動干戈的進行治理。而趙昺看后,覺得還是要整體進行規劃,不能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如此還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趙昺查閱舊檔,尋到了當年朝廷南渡之后,營建杭州的城圖,他發現古人也是有大規劃的思想,對城市進行了嚴格的規劃,只是百余年后,隨著人口的增多及城市的變遷,沒有再進行過修改,以致當下出現混亂不堪的局面。
臨安城整體上說是水鄉城市,東、南臨錢塘江,西北接大運河。以江河為主干,結合郊區其他大小河道,形成一個環城的大型水上交通網。臨安城市的總體布局,便是充分發揮水鄉城市的優勢,以臨安城為中心,這個水上交通網為主要脈絡,配合京畿驛道,聚集周圍郊區一系列的大小衛星市鎮及澉浦港口而組成。
臨安郊區衛星市鎮都是臨江瀕河建置的。這些市鎮利用江河航運之便,與臨安城市聯為一體,成為溝通臨安城市與廣大郊區農村及周圍城市的經濟橋梁。各市鎮的規模大小不等,如江漲橋、曠平等市鎮,規模均頗可觀。除了赤縣的郊區市鎮外,還有作為臨安海港的澉浦鎮。此鎮雖不屬赤縣所轄,但為臨安外貿港口,由錢塘江可直達臨安城。這個港口市鎮是臨安城市的重要門戶,自應成為臨安城的海港區。
城內主要有三條河流,茅山河、鹽橋河及龍山河,用以維持城中的航運。后因營建德壽宮,加之兩岸民居不斷侵占河道,致茅山河日漸堙塞,城內水運便以鹽橋河為主了,與南城外的龍山河向勾連。趙昺選定北宮作為皇宮后,茅山河再次經過疏浚,但是也難以再現當日的規模,只能通行小舟。
道路不僅是一個城市的運輸線,同時也兼具的分割城市功能的作用。由于臨安城市形制為南北長東西狹。加之地形起伏,河道縱橫,所以城市道路布局不得不適應這些條件的要求。在趙昺總的來看,臨安城市道路網結構基本上是按經緯圖制進行規劃的。
由于臨安城市具體條件的限制,因此出現東西走向的道路多,南北走向的道路少。其次,道路多曲折,即使是主干道御街,也難矢直。有的干道甚至分段曲折組成。至于干道間距,情況更為復雜,除御街中段西部部分街巷間距較為均齊外,其余大多遠近不一。
御街上道路網的主干道,也是全城規劃的南北主軸線,南起舊皇城北和寧門,北達景靈宮前斜橋。與御街大致呈平行的南北道共有四條。一條道較長,是城之西半部的南北干道。第二、三條在御街東,介于小河與太河一條在御街西,為兩段所組成。第二條道南起朝天門,北抵眾安橋東春風樓。第三條為南瓦東鐘公橋至鹽橋西。御街東之第四條道自南瓦東繞德壽宮,北至昌樂坊。這三條道均系清波門至新門東西干道與錢塘門至東青門東西之間的區問聯絡道,而非貫串城之南北的干道。
東西干道計有四條。第一條為候潮門至錢塘門;第二條從新門至清坡門;第三條為祟新門至豐豫門;第四條從東青門至錢塘門。這四條道都是橫跨御街,連貫東西相對應的城門之間的干道。另外由于臨安是水網城市,故道路多橋粱。在這些橋中,除眾安橋及觀橋為平梁式橋外,其余基本上都是拱橋,橋下均可通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