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自從定為行在所以后,當時追隨高宗的宗室、貴戚、臣僚、軍屬以強南下的中原人士,紛紛進入臨安。為了安置大批南來人員,不得不將原來土著居民遷徙城外,以致紹興韌年一度出現郊區人口陡增的現象。城內因人口驟然大量集中,而南來人員大多為皇室、貴戚、顯宦、富賈,自必引起城市居民階級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必然在居住區規劃上有所反映。
臨安居住分區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府邸區,此區包括皇帝潛邸、皇室貴戚以及王公大臣府第,各種官舍也附刊此類內。第二類為一般居民區,即城市各階層居民的居住區。且是按坊巷制作為聚居規劃制度而安排的。坊巷內不僅有城市居民住宅,而且還有商業網點,形成市、坊結合的統一體。
臨安城內有兩種府邸區。第一區在御街西,第二,區在御街東。第一區范圍較廣,南起清河坊,沿清湖河而北,一直延伸到觀橋附近武林坊以南。其間有些地段與地方行政區及一般居民區相錯并列。致呈斷續之勢。第二區在御街及鹽橋河之東德壽宮以北,豐樂橋以南,東達豐樂坊一帶。此區范圍較小,主要作為皇親貴胄的府邸,因而此區較整齊,沒有與他區交錯的現象。
而一般居民區也以御街為基準,可分為兩區。御街東、新門以北、白洋池以南,介于市河與鹽橋河之間的狹長地帶,為第一居住區。御街西、錢塘門以南、豐豫門以北,介于中心商業區與地方行政區之間的地域,是第二居住區。此區部分地段與府邸區呈犬牙交錯之勢,故不及第一居民區規整。此兩區外,城隅一帶還穿插有居民坊巷。
由于坊巷規模宋代各城市并無定制,形成了坊巷兼具商業網點的特征。而坊巷實為臨安城市組織管理單位,坊巷之上設有廂,廂設立廂廳,仍沿用北宋保甲制。在其中可以開設鋪店,設立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一些行業基層網點,這些分布在坊巷中的基層商業網點,既是商業網的基層組織,同時又是坊巷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還設置有學校。
但一般居住區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且這兩個居住區都毗鄰鬧市,因之有些坊巷鋪戶較多。因此消防管理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自建都后,為了加強城市消防,一面放寬街巷路幅,一面在重要建筑物前及人流較為集中的行市所在,多留空地,辟作廣場。并設置軍巡鋪,坊巷中還建有石砌塔式塌房,以備居民火警時存放重要物品。坊巷不建坊表也與消防要求有關。
此外作為一國之都,又是商業之都,臨安城中必然還設有宮廷區、中央地方的行政區、倉廩區、碼頭區、手工業區、文教區及城防區和風景區等區域。但是有些區域自趙昺還都已經做了相應的調整。首先過去的皇城由于被蒙元惡意毀壞,趙昺將那里太學和武學都自城北遷到了此處。
另外城防區除了環城軍寨重新修整后,將過去軍營從東江外集中到舊皇城。此外他還計劃將部分倉廩遷到這一帶。而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及居住區基本維持未變,可這兩個區域當下已經成為城市污染的最主要來源,也是治理的老大難地區。
趙昺以工部進行了幾次溝通。他計劃將軍工區和手工業區外遷,因為這不僅是污染的問題,同樣是對城市安全構成了威脅。當下軍工坊已經不是過去生產弓弩刀槍這些冷兵器,而是涉及火藥制造和各種以火藥為動力的爆炸物。加之位置毗鄰居民區一旦發生事故,那就是驚天動地,造成極大的傷亡。他還記得明朝京城中就發生過類似事故,結果造成上千間房屋被毀,人員傷亡無數,至于如何發生的也成為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