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人手不是問題,他早就想好了。黃海之戰中俘虜了二萬多敵軍還圈在江口外的小島上進行改編,而按照慣例這些俘虜軍是不會被編入戰斗部隊的,一般會被編成輜重軍從事急難險重的任務,比如開礦、冶煉、曬鹽、修造及興修水利等勞役等工作,現在正好能派上用場。
至于資金問題,趙昺當下確實手緊,而指望朝廷撥款,他也不敢奢望,即便戶部尚書是自己人,可在眾人反對的聲浪中,宰相們哪個也不會副署的,那么自己的詔書就等于廢紙一張。且實際情況戶部確實也沒有余錢,夏稅雖開始征收,但為了應對新幣發行可能產生的情況,已經下旨緩繳,自然沒有閑錢。
沒錢是寸步難行,但是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趙昺突然靈光一閃,自己可以賣地啊按照他所想,皇城雖然已經被毀,但是土地照理應該還屬于自己。當下他將軍營、太學機構等都遷入皇城安置。要知道皇城占地可是占了臨安城近四分之一的地方,那么自己就算吃點虧,也可以算是土地置換,將過去城防區、太學及將作院和少府等機構占據的土地給了自己,只要將土地換成錢,自己豈不是便有了啟動資金了。
有人會問,有人買嗎趙昺可以明確告訴你,不僅有人買,而且還得搶著買。要知道據有關學者研究,宋朝的城市化率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二,而這個水平放在現代都是有的吹的。城市化的提高按照現代觀點就是經濟模式的改變,城市經濟超過鄉村經濟,商業比重超過農業比重。
趙昺記的還有學者對臨安城市規劃進行研究后發現,臨安城市中心為資本和商業集中地,皇宮反倒偏居一隅,這與現代城市的空間結構非常類似,無疑是宋代城市革命的結果。而他現在的北宮范圍更小,雖處鬧市之中,日夜可聞商販吆喝聲,可謂寒酸,但是還不知后人給個啥說法。所以說臨安城已經具備現代城市的特點,按分類怎么也算一線城市了,自然是人口聚集之地。
不過臨安城說起來真的不大,人口也不算多,尤其是在趙昺這個現代人眼中。據他入城后進行的統計,屬于杭州城區的縣有兩個,一個仁和縣,一個錢塘縣。這兩個縣的人口,包括郊縣農村人口有七十萬左右。還都之后,隨著大批中央官員和軍隊的涌入,加上流動人口也就在九十萬上下,居住在城區的則在三十萬以上,仍沒有恢復到歷史上一百五十萬人的巔峰期。
如果按照現代的標準,這也就是四線城市的標準。但是臨安城的城區面積,也就是圈到城墻里的地方是東西五里,南北十四里,也就是十三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密度可達每平方公里三萬人,而現在杭州的人口密度,市中心最高的幾個區,平均是兩萬,而世界上的大都市,都在萬人左右。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宋朝人居住的還只是單層或者雙層木構建筑為主的房屋,城區人口密度已經超過了以多、高層鋼筋水泥為主的現代社會。便可以想象當時城區生活的擁擠,以及可能帶來的復雜問題是多么嚴重了,首先就是土地太貴,要想在城中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屋之困難比現代有過之而不及。
房子貴到什么程度,早在汴梁之時人們就頗為感慨了。作為官商云集的京城,汴梁的住宅無疑是特別緊張的。早在北宋初年,大學士陶轂就談起這種“蝸居”境況,“四鄰局塞,半空架板,疊垛箱籠,分寢兒女”。到了北宋末期,城市人口增長了將近一倍,住房和土地的短缺狀況更加嚴重。御史中丞翁彥國指出“京師戶口日滋,棟宇密接,略無容隙。縱得價錢,何處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