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虎臣的擔憂趙昺同樣考慮過,但是他以為這是有利有弊的事情。以他前世所知,加上這十余年間與敵作戰的經驗而言,敦促蒙軍修筑城堡體系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關于蒙古人創造的能夠橫掃世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神話,一直為后人所研究,有人以為是蒙古馬的吃苦耐勞、高橋馬鞍的應用、弓箭的威力巨大,及不需要后勤補給和擁有多匹副馬等等各種條件的綜合。但是趙昺以為蒙古大軍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戰績,外在條件和良好的武器及英勇善戰的品性是不可或缺的,可卻不是必須的。
因為同一時間,蒙古征服的地域國家有著比之更為先進的武器和優良的戰馬及眾多的人口,卻依然戰敗,所以趙昺以為蒙古人良好的戰略、戰術才是其勝利的根本。要知道當時所有蒙古各部落加起來人口不過百萬人,最多能十五萬蒙古騎兵,他們是如何能完成征服世界的事業呢
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是最出色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的騎術要比他們的敵人好得多,及蒙古馬通常在惡劣的條件下放牧,這使得它們的體格不很高大。但是蒙古馬非常能吃苦而且適應性很強也是為世人公認的事實。趙昺曾做過實驗,此時隨便一匹蒙古戰馬都可以在一天之內連續騎三百余里而不需要進行長期的休息,要強于現代蒙古馬的指標,這也許是因為后期的品種退化造成的。
另外初期的蒙古軍只有單一的騎兵,從而使他們得以避免使用機動兵種和步兵相協調的問題,而這一難題至今困擾著各國的軍隊。這些因素的疊加,再加上足夠的備用戰馬,蒙古軍隊具有即使今天看起來都可怕的機動性,使其可以在廣大的地域上進行快速的機動作戰,能夠在極短是時間內集結軍隊集中使用,克服了兵力匱乏的問題。
這種高速的機動性,從而是蒙古人得以實施分進合擊的戰略。他們把自己的軍隊分散成幾個分散的縱隊,同時威脅敵人的多個重要目標。這樣敵人不得不分兵保衛多個目標而分散兵力或者集中兵力保護某些目標而不得不放棄其他目標;如果敵人分散兵力的話,蒙古分散的縱隊會突然集結起來以優勢兵力發動攻勢;如果敵人不分散兵力的話,蒙古人可以輕易的奪取很多戰略要地而使戰局越來越有利于自己。
另外在趙昺看來蒙古人最喜歡使用是被稱為曼古歹的戰術,這一戰術的核心就是假裝潰逃,誘使敵人追擊,而其精髓就是速度和突然性。而曼古歹是一支經過特殊挑選出來的部隊,他們要單獨向敵人進攻,并迅速沖到敵軍隊伍面前,如同暴風雨一般從四面八方向敵人放箭,然后馬上逃走,自始至終都不和敵人嚴陣以待的步兵發生近戰,與現代的火力騷擾戰術相類似。
曼古歹將馬的快速奔馳和巧妙的控制以及時機的選擇成功的結合到一起,他們先行發動的猛烈進攻給敵人帶來相當損失,然后在敵軍的試圖反擊中詐敗而后撤,假裝驚恐而好象漫無目的地慌亂逃走。而在這個時刻往往只有最精明的將領和有嚴格軍紀約束的對手,才能抑制住追擊的沖動,不去追擊佯裝潰敗的蒙古人。若是沒有成功,他們會反復實施這一戰術,直到激怒敵軍。
對手一旦尾隨追擊,蒙古軍會首先將敵騎兵誘出后援的保護范圍,在喪失嚴密的陣型保護后往往被伏兵殲滅。這時蒙古弓箭手會突然對進入伏擊圈的對手發起進攻,逐個殲滅分散的敵人并給還能維持陣型的敵人造成巨大的混亂,使得陷入混亂和重大傷亡的敵人面對嚴陣以待的蒙古重騎兵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