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禧應下,由于皇帝有言在先,若是找到香料,只需將部分運回國內,大部分要銷往西洋,賺取金銀。于是他又轉而問運回的香藥如何處理因為按照過去的慣例,市舶司要先行抽解一成作為關稅,且因為香藥利潤豐厚,政府把香料劃歸“禁榷”物資之列,凡載有香料的船舶進港,“非出于官庫者不得私相市易”,也就是要由國家統購統銷。
對于趙昺來說,這不過是左手進右手出的事情,因為這事情歸宮廷管,且在內廷中還設有香藥庫,專門負責出納外國的進貢之物,以及市舶而來的香藥、寶石等奢侈品,由香藥庫使專門負責管理和銷售,而所獲的錢財明證言順的歸于內藏庫,作為皇室的收入之一。但朝廷也獲得了一成的稅收,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此次又不同從前,由于蒙元的海商皆被驅逐,財產被沒收,而蕃商也因宋元交戰而不敢冒險前來,因而此次出海主力可以說是以趙昺的商隊為主力,民間的海商不過是跟著打醬油的,但是他們出海販運也傳遞給蕃商們一個信號,便是大宋已經獲勝,且開始恢復海貿,必然今年會有些海外蕃商前來交易,而他們的主要貨品就是香藥和珠寶。
商隊此次運回的香藥達八十多萬斤,而從前最高峰的時候也不過四十萬斤。趙昺知道貨物量大,必然導致銷售價格的降低,另一方面雖然皇家壟斷了銷售權,但也需要全額付款,或是以貨物相抵。若非是自家的買賣,只收購這些香藥就能讓他破產了。
不過這又產生了一個問題,蕃商運來的香藥卻不能賒購,那是沒有誠信的行為,作為萬民楷模的趙昺萬萬不能將人丟到外國去。而這又產生一個問題,自己收購要占用資金,若是讓其自由銷售,便會打破皇家的壟斷,沖擊銷售價格。
趙昺想了一會兒,這香藥在他看來并不值錢,卻也因為難得,這幾百年來價格一直堅挺,也算是硬通貨,可以像黃金一樣,作為國家儲備的戰略物資使用。因而他想著自己自可儲備一部分,余者投入市場銷售,以避免沖擊市場,而收購蕃商的香藥卻要壓一壓他們的價格,且以紙幣付款,讓他們自行上市場上采購。
如此即可促進紙幣的流通,又能解決資金困難的問題,畢竟趙昺在海外賺取的金銀也要有一部分進入朝廷財政系統,以作為紙幣的本位金儲備起來。且他也有打算,一部分香藥還是可以通過走私進入江北地域,緩解下蒙元因為喪失了制海權,香藥短缺的苦難。
要知道香藥在中國并不都是作為調料使用的,而大部分都作為制造香燭的添加劑化作了青煙,送歸天上的神仙,地府中的祖宗們了。蒙元大部分民眾信奉佛教,香燭的用量也是很大的,且他們認為添加了香藥的香燭有凈化作用,又能表達自己的虔誠之心,所以不愁銷路。
趙昺暗自為自己點贊,過去自己用走私海鹽來掠奪蒙元百姓的金銀,現在則可以用香藥掏空那些貴族的口袋。他們這些家伙四處劫掠,搶了無數的金銀財寶,每年又收取大量的租稅,再說沒有金銀還有馬匹可以頂賬,因而才正是自己潛在的高端客戶。至于由誰去販賣,當然是那些斡脫商人,大家前時雖然鬧得不太愉快,可誰又跟錢有仇,只要有利益,自可一笑泯恩仇
打定了主意,趙昺讓香藥庫接收半數的香料,余者便在停靠港就地拍賣給那些香料商人,盡快回籠資金。他十分清楚錢只要轉起來才能生錢,都壓在貨物上便會錯過下一個季風期,反而是得不償失,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不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