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風俗與唐代大不同,太祖的揚文抑武的國策,加上士大夫階層的主張,武將地位被士子全面超越。無論是民間的書院,還是官學都將參加軍訓視為無益之事,禁止學生參加。學校以科考為指揮棒,一切以中舉為導向,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軍訓自然廢止,尚武之風頓時偃息,而朱熹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臣以為當下形勢已大有改觀,一些有識之士業已意識到廢武之害,尤其是陛下實施文武并重之策,且身體力行崇尚武功,今年一些士子紛紛投軍,前來武學應試者也比往年多了數倍,可見尚武之風漸行。所以臣以為不可強行推進,應潛移默化加以引導,以免適得其反”陳則翁見小皇帝面色稍緩,卻不敢松口氣,再行勸導道。
“嗯,朕是有些心急,時風如此也非一日之功,但也不能因此而放棄,必要時也要強力推行,否則以羸弱之民風如何對抗蒙元虎狼之兵。”趙昺言道,他也意識到士人厭武也與當權者及治國之策有關。
明、清兩朝開國皇帝都以武功得天下,自然重視學校軍事教育,朱元璋力圖在學校恢復孔子的“六藝”。他在洪武三年批示,要求國子學和縣學學生都要習射,命國子監辟射圃賜諸生弓矢,并在科舉考試中加試“射”、“騎”科目,有了考試的引導和政府對器械的投入,便有利的促進了學校軍訓的發展。
清承明制,學校也開設騎射課,甚至文科考試亦先試騎射,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則不能參加文科考試,風氣所及,學校軍訓熱情大為高漲,一些學校除了開設射騎射課,還開設武術、舉重等必修課,致力于培養文武雙全之才。但是武功之事還是不敵科舉八股,漸漸軍訓徒具形式。
所以趙昺也意識到若想做出改變,領導重視是前提,而如果要培養文武雙全的人才,軍訓內容也要真材實料,致力于經世致用。但如果僅僅作為一個形式,或是利用嚴苛的管理,整齊劃一的動作訓練,以培養學生對權威的絕對服從,并無有用的內容,反而偏離了軍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