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還這么多廢話,這種大有油水的苦力你見過嗎哪次人家事務局虧待過你們”趙昺瞪了其一眼道。
“是屬下錯了”鄭永急忙施禮道。他知道小皇帝是要重啟走私生意,在瓊州時他們常常奉命出動戰船為事務局打掩護,并武裝護航,而事后事務局都會給予豐厚的回報,使他們獲得比之其它各軍都充足的經費。當然他也知道此乃是經過小皇帝特許的,否則即便事務局也不敢妄動一文錢的。
“嗯,季風季已經到了,過幾天鄭主事會聯系你,你們以為北上商船護航的名義掩護,切記不可泄露,否則軍法從事”趙昺正色道。
“是,屬下記住了,絕不負陛下重托”鄭永立正敬禮道
趙昺自指揮第一次作戰,就已經發現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古代,要想在戰場上有效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他也發現各部使用的各式旗幟絕非是為了好看和以壯軍威之用,這乃是為了能夠有效指揮作戰,除了金鼓之外的又一重要即時通訊工具。
古代中國軍隊用聯絡旗指揮全軍行軍趕路,主將在牙旗下發號施令,各部將領得令后揮動將旗命令士兵準備布陣進攻,士兵在號旗的帶領下沖鋒殺敵
聯絡旗在行軍時用于前軍與后軍的聯系。古代因為信奉五行學說,所以聯絡旗的顏色各有所指。青色,屬木,如果先頭部隊遇到山林障礙需要開道時,就會舉起青旗。赤色,屬火,如果軍隊遇到地勢險要,高山峽谷之地時,便需要防敵人火攻,舉紅旗示警。
白色,屬金,一旦遭遇到敵兵,就要迅速集結兵力,擺開陣型迎戰,舉白旗為令,而白旗表示投降其實是近代之后的概念,且更多的是表示休戰。黑色,屬水,如果行軍路線上有沼澤或者溪流等,就會舉起黑旗。黃色,屬土,如果前方一馬平川,暢通無阻,舉黃旗示意。
號旗是指揮官發號軍令之用,當軍隊沖鋒時,號旗在哪里,士兵們就沖向哪里。指揮將領根據號旗所在的方位可以判斷出戰線推進的進度,并能清楚地看清戰果以及軍隊戰損情況。有的號旗上會繡有國號,在混戰時可以使士兵通過號旗的顏色區分敵我,以免誤傷友軍。
由于號旗可以大量攜帶,可以此來顯得己方兵多將廣,揮舞起來氣勢如虹,能鼓舞士氣。這便也給指揮者用計的余地,通過增減號旗來迷惑敵軍,韓信背水一戰時,就曾率二千騎兵攜赤色號旗遍插趙軍大營,導致敵軍誤以為大營被端,全軍潰敗。
古人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受天文星象啟迪,結合五行,摸索出了一套行軍布陣的方法,發明了“五行軍陣”。其中蘊含了先人對于天象、地理、宇宙空間的基本認識,而陣旗就是陣法的核心與靈魂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軍前宜捷,前用朱雀;軍后宜殿,后用玄武;軍左為陽,左用青龍;軍右為陰,右用白虎。后世諸多陣法、陣旗都以此為基礎發展,再將五色、五旗等觀念融會貫通,變幻無窮,進攻時陣旗一揮,嚴陣以待,攻防合一。
在戰場上,軍隊一般分為五大營,即前營,中營,后營,左營,右營,將旗則代表各營將領,他們就在將旗之下,一般情況下將領不會放棄指揮沖鋒殺敵,否則會發生混亂。只要將領揮動己方陣營的旗幟,士兵就會立刻準備迎戰,且作戰時士兵要拼死保衛將旗,一旦將旗被砍,這支部隊就不復存在了。
而將旗分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每種顏色都有各自的屬性。面朝的方向是前方,即南方,五行屬火,火為紅色,所以前營用紅旗;腳下所立之處為中央,即五行屬土,土為黃色,所以中營用黃旗;左手的方向即東方,五行屬木,木之色屬青,所以左營用藍旗;右手方向即西方,五行屬金,金之色為白,所以右營用白旗;面所背的方向為后,即北方,五行為水,水之色為黑,所以后營用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