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旗者,將軍之旌。因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云牙旗。牙旗不論是尺寸還是重要性都是軍隊中最大的,古代出征祭旗就是祭的牙旗。牙旗在古代沒有統一制式,一般繡著主帥的姓名,如岳家軍的“岳”字旗。打仗時,牙旗在哪里,表示主帥就在哪里,一旦牙旗被毀,就代表主帥陣亡,將全軍崩潰。
經歷了幾次之后,趙昺就知道軍隊在旗幟的指揮下,才能紀律嚴明,有條不紊地進行作戰,發揮出強悍的戰斗力。因此他將通號令作為鐵律之一,并在悉數掌握之后,又不斷的加以改進,并加入了口令、軍號、燈光等新的通訊工具。
當下步軍,趙昺一般以師作為獨立作戰單位,以營作為基本作戰單位,以都作為基礎作戰單位,因此三級皆有號旗,并以顏色和大小作為區分,理論上在戰場上實現由師直接指揮到都。而他最大的改進是編制了旗語和燈語及號譜,進而可以實現在較遠距離簡單的交流。
不要小看這點改進,旗語通信和燈光通信具有其他任何通信方式都不能替代的最大特點,就是器材簡單、易于操作、高度保密和生命力強等特點。燈光旗語通信主要是在可視范圍內進行,雖然距離比較近,但能夠基本保證通信的保密性,尤其適合編隊內部的指揮通信。
當然創造這套通訊方式并不簡單,且前世的所掌握的那一套無法照搬。這是因為現代的燈光旗語是通過各種規定的姿勢打出相應的字母及國際通用的莫爾斯電碼,利用漢語拼音組詞完成信息傳遞的。困難的是當下卻沒有漢語拼音這東西,更沒有拼音字母一說。
而古代人識字是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另外想引進拼音也不可能,現代所用的拼音來自于普通話,可當下的官話勉強算的上是古代普通話,而歷朝多是以都城所在地的語言作為官話,便沒有了形成標準官話的基礎。大宋的官話是開封話,南渡后依然如此,但現代的拼音是拼不出河南腔的,也就斷了趙昺山寨的念想。
不過趙昺還知道現代有五筆可借鑒,通過預先設定的筆畫進行編碼,配合與相應的姿勢動作來傳遞信息,旗手則可通過預編密碼破譯旗語的內容。除此外,在夜間還可以通過懸掛單面旗或者兩面以上的旗組,或是燈籠表達眾多的意思。
當然不能指望這些新兵能夠完全弄明白這些金鼓旗幟代表的用法,但是他們要必須懂得最基礎的號令,能夠掌握營一級的旗號,且還要在以后服役的日子中進一步的學習更為繁復的內容。現下趙昺饒有興致的看著這些新兵們在教頭們的號令下前進、后退,排列出不同的陣型,由于時間尚短不免動作生澀,甚至出現混亂,但是教頭和伙長們手中的棍子很快就會讓他們長記性,這使得他想起昔日的往事,不禁會露出笑意
“陛下,江東制置司趙孟錦、第一水師都統制董義成、步軍第一軍都統制陳鳳林等官員前來見駕”這時鄭永上船稟告道。
“唉,他們跑來作甚先候著吧”趙昺被擾了興致,皺皺眉有些不悅地道。
“陛下前來巡視,他們這些封疆大員怎能不來,否則豈不失禮”鄭永笑著道。
“又是你們實現通告于的吧,如此一來勞民傷財不說,還會事先做出準備,真實情況朕皆看不到了。”趙昺點著鄭永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