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馬則普遍是人們傳統上認為的那種“千里馬”,奔跑速度極快,性情暴烈,所以較為難以駕馭。因為熱血馬的速度很快,是故主要作為騎乘用馬。著名的阿拉伯馬,就是典型的熱血馬。現代著名的英國純血馬,也是此類馬匹。
溫血馬顧名思義,一般都是熱血馬和冷血馬經過雜交、選育而成的。溫血馬往往既有相對強健的體魄也有靈活優雅的身軀,既可以承擔一些較輕的農耕工作也可以作為十分馴良的騎乘用馬。現代的很多馬術比賽中,很多騎手所騎乘的就是溫血馬。
其次,在歐洲馬種進入人工科學選育的同時,中國馬種卻慘遭退化。尤其是滿清入主中原后,為了防止漢人造反,以騎兵起家的滿清統治者,對于馬匹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了解,嚴格禁止漢人平民養馬,如果有平民乘馬則沒收馬匹、杖責五十。除此之外,還嚴禁蒙古草原上的馬匹進入內地。于是,內地的馬匹便開始退化。
清末民國以后,因為連年戰亂和政局動蕩,系統性的培育馬匹更是無從談起,于是馬種進一步退化。到新中國建立前,中國馬匹的平均身高下降達五厘米之多。抗戰時期,新四軍為了建立騎兵,四處搜集合格的馬匹,結果連團長彭雪楓都只能將自己的馬匹交給騎兵團使用,從側面說明了那時良馬的難尋。這種情況下,自然就凸顯出侵華日軍那些經過人工選育的歐洲馬種的高大了。
趙昺所了解到的是這個時代不缺乏好馬,但是宋朝缺馬也是事實,馬的質量不好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喪失燕云十六州后,宋朝就失去了牧馬之地,只能靠從廣西和云南通過貿易引進馬匹,而那里的馬種更是矮小,加劇了馬種的退化;再者即便在與游牧民族關系較好的時候,可以從他們手中買進馬匹,可也都是挑選過后的劣馬,且是多被閹割過騸馬,也難以改良內地的馬種。
而關系最大的還是戰爭導致的禁運,使得宋朝獲得戰馬的渠道被堵死,在缺馬的情況下更提不上進行改良,甚至為解決缺馬實施民間養馬的馬政,進一步導致了馬種的退化,沒有戰馬的結果就是難以在戰爭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