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使用馬匹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商代就開始將馬匹用來騎乘了。但是趙昺覺得憑心而論,中國本土的馬種并不算好。先秦時代大多以體型較小的蒙古馬為主。從秦兵馬俑中體現出的馬匹形象來看,此時中國本土的馬匹耳朵長、馬蹄小、馬鬃短、馬尾細、肩高較低。
根據周禮的記載“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經過換算可知,先秦時代中國本土馬匹的平均在一百三十八厘米左右,既為十四掌左右。而漢代時,禁止肩高十四掌上的馬匹出關,也可以做為例證。
不過,我們都知道在西域周邊的中亞地區,卻有著優良的騎乘馬種,尤其是被稱為“汗血寶馬”的大宛馬,其與威名遠播的帕提亞重騎兵所使用的尼撒馬有著共同的祖先,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優良的馬種之一,平均肩高一般都在十五掌左右。
著名的征服者漢武帝北擊匈奴,開拓西域,并從西域諸國引入了“烏孫天馬”和“汗血寶馬”,便極大的改良了中原地區的馬種。漢代戰馬的雕塑相比秦代馬匹雕塑耳朵變短,口裂、馬蹄增大,胸脯更寬,肩高也明顯增加,西域良馬對中國馬匹的改良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此后,歷朝歷代,中原王朝都對馬匹的蓄養十分重視,他們清醒的認識到“自古有天下國家者,莫不以馬政為重,故問國君之富者,必數馬以對。”對于帝王將相來說,擁有一匹高大的寶馬良駒更是身份與能力的象征,還可以在戰場上獲得極大的優勢。無獨有偶,蒙古西征進入中亞后,也開始迅速的淘汰蒙古馬轉而使用中亞地區的良馬。
那么,中國本土馬匹,在上個世紀明顯矮于歐洲甚至日本的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現代歐洲以及日本的高頭大馬也并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這些高大的馬匹是在大約在17世紀之后,逐漸由人工選育出來的。例如現在世界一流的英國純血馬,就是自十七世紀中期開始培育的。抗戰時日軍所使用的“東洋馬”,其實也大多數都是從西方國家,特別是法國引進的。
而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里,擁有數匹戰馬是騎士的標配,戰馬越多越好就越能彰顯騎士身份的高貴。行軍、打仗甚至打獵時,騎士們都有不同的坐騎。騎士比武時馬匹的表現更能決定勝負,這關系到獎金和裝備的贖金,所以騎士們總是挑選最好的馬匹參加比武,這也造成了歐洲歷史上馬匹育種業的繁榮。
中東的戰士們盡管和歐洲同行們打得你死我活,但在挑選、培育馬匹上有很多共同語言,中東土豪們打馬球、打獵用的馬匹甚至需要從印度等地進口。中世紀的歐洲和中東都是典型的封建領主制度,一個擁有上百名騎士的領主就能讓國王套近乎,一個能指揮數百名古拉姆騎兵的近衛軍軍官也能決定蘇丹的歸屬,所以他們也愿意在坐騎上擺闊。
另外要說的是,所謂冷血馬、熱血馬和溫血馬的概念也是近代產物。其中,冷血馬性情溫順、體型強壯,所以一般用來進行勞作,有的甚至用來作為肉食飼養,尤其是出產于法國北部的阿登納斯馬,就是典型的冷血馬,體型強壯、吃苦耐勞、性格溫順,但是身體較為遲鈍。當然到了十八世紀后,隨著人類育種技術的發達,出現了適合騎乘的冷血馬,比如佩爾什馬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