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歷代形成的評價標準,肩高一米五已經屬于上等良馬的范疇。例如著名的馬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以愛馬著稱,他的“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根據復原肩高就在一百五十厘米到一百六十厘米左右;而根據法國在十九世紀的征馬法令,1529米-1597米的馬匹用來供應胸甲騎兵,1502米-1543米的馬匹用來供應龍騎兵,輕騎兵的馬匹要求則是1434米-1489米。可見直到近代,一米五左右身高的馬匹依然是優秀的戰馬。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戰馬相對于其他地區并不落于下風,而趙昺的御馬場所培育的馬種也算是不錯的品種,只是可惜多年的辛苦也只得到了不到千匹,與龐大的需求也只能說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世紀問題。好在收復江南后使之得到轉機,獲得種馬的渠道更為通暢,土地的增加也使得大規模繁育成為可能。
趙昺每每在戰斗取得勝利后,都注意收集良馬以作為種馬。而江南漸趨穩定后,他也通過貿易來獲得良馬,但是這條路很艱難,要知道從海上到達波斯需要長時間在海上航行,而在這個過程中販運的馬匹極不適應,死亡率很高,到達大宋往往十不存一,無法根本上解決缺少良馬的現狀。
要實現大規模從中亞地區獲得戰馬,也只能在飛剪船大規模投入運營之后了,那時航運時間縮短,馬匹的存活率自然會大為提高。但讓趙昺略感欣慰的是海上馬匹貿易無法緩解缺馬的現狀,卻得到了原產地的種馬。在御馬營遷到江南后,他便開始挑選合適的馬場,便想起自己曾去過的崇明州。
崇明州位于長江口,靠近江南的一座沙洲,面積雖然沒有后世那么大,但是也有方圓數百里。另外島上人口不多,大面積的土地沒有被開發,水草豐茂,河流縱橫,適于放牧。且這里是江南最為靠近南北分界線地區,算是最為接近北方氣候條件的地區了。
當然這里也非完美,此處與蒙元隔水相望,處于兩軍對峙的最前沿,若是處于安全考慮并非是最好的地點。不過趙昺覺得此處利大于弊,且不會占用耕地,而島上還駐扎著陸戰一旅,并非想象的那樣危險。于是御馬營便遷入崇明州,作為種馬繁育基地
“陛下是暫歇,還是”船行一夜,在崇明州碼頭靠岸,陸戰一旅都統鄭永和御馬營統領易杰已經在碼頭迎候,下船后鄭永上前施禮后問道。
“朕已經離京多日,還是直接去馬場吧”趙昺未等其說完便打斷道。
“請陛下上馬”易杰聽罷立刻牽過一匹戰馬,逮住韁繩,請小皇帝上馬。
“好馬,這也是咱們馬場繁育的”趙昺雖稱不上專家,但是也是有些眼光的,看此馬腿細長,蹄子大,耳朵尖,頭沒肉,肚子小,腰部短,后臀高,一色的黑毛,最關鍵的一點是鼻孔大,這意味著肺活量大,體健善跑。而這匹馬粗看也有十掌往上,他輕拍馬首笑著問道。
“回稟陛下,是的。此馬還是在瓊州時繁育的,今年五歲了”易杰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