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是由漢中入劍閣。這條線路大致上是跟現在的寶成鐵路是一致的,最早是由戰國時期秦國司馬錯伐蜀開道而成,而漢中是四川的屏障,入川先入漢,歷史上的韓信的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大都是從漢中傳秦嶺北上,從漢中到關中的隘口大致有子午谷、祁山等,不同朝代名稱不同,宋代寶雞附近被稱為大散關。
換而言之,北路就是古代從陜西入川,主要有三條道路。其中金牛道是最主要的道路,因為它從漢中直接通向四川的政治經濟中心成都,所以最為重要。其余兩條道路,也是很常使用的,一條是米倉道,一條是荔枝道。
金牛道是入川的主道,是戰國時期秦惠文王與蜀王共同開發,秦王贈可拉出黃金的石牛給蜀王,石牛太大太重,于是雙方修一條坦途來運回蜀國,此路稱為“金牛道”,后成為四川盆地與漢中之間的官道。蜀國在金牛道上修筑了葭萌關漢朝稱為劍閣關,此關三面環山,兩面臨水,形勢之險要,與戰國的函谷關、明朝的山海關屬同一水平。
秦國入川滅蜀國和巴國,走的就是金牛道。三國鐘會攻蜀漢,北宋平后蜀,蒙古攻南宋,也都走金牛道。走金牛道的要旨,是以絕對優勢兵力,揮兵猛攻劍閣關。另一條鏈接四川盆地與漢中的要道是米倉道,此道得名米倉山,沿途均為野獸出沒的峭壁峻嶺,從來沒有哪朝敢把主力投入此萬劫不復的道路。
后來曹操討伐張魯,張魯迫不得已由米倉道南逃巴中,張郃率軍由米倉道入巴中,被張飛阻擊而還。到南宋時期,蒙哥汗主力由金牛道攻劍閣關,宗王木哥則率偏師走米倉道入巴中。幾千年歷史中,米倉道大致就這兩次動兵記錄。
除了這兩條道,金牛道又有一條岔道,北部一段與金牛道同道,后來分岔往西,離劍閣關大約一百多里,稱為陰平道。陰平道最大的特點是繞過劍閣關,但其險峻程度更勝米倉道,一著不慎就全軍覆沒。只有鄧艾這樣的軍事天才,才敢走此道入川,并一舉成功滅蜀漢。
東路主要指溯江而上,可水陸并進。大致在兩漢之際,公孫述占據白帝城時,此路才廣為流通,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入川,以及吳蜀夷陵之戰都可看做是沿此路線進軍。但是此水路是有風險的,必須經過長江三峽,那時候三峽并沒有得到開發,這一段長江兩岸全是陡壁,沒有沖積平原,也沒有道路,洶涌河水深不可測,水道猶如一個細長的瓶頸。因此走長江三峽是很困難的,只能靠纖夫拉船,緩緩逆流而上。
從中也可以看出,順江而下要比逆流而上容易的多,也便于用兵。西晉滅蜀國后,龍驤將軍王濬率益州水軍戰艦東下長江三峽,一路勢如破竹打到東吳都城建業,俘虜東吳末帝孫皓。隋滅陳的關鍵之戰,楊素率水師艦隊過常見三峽,大破陳國荊州軍團。唐初李靖率軍出長江三峽,滅盤踞巴陵的蕭銑。
如果下游實力明顯強于上游,逆流而上取四川的戰例也非沒有。東漢初,大將岑彭率戰艦數千艘逆流而上,平定益州公孫述。北宋平蜀,劉光義由歸州逆襲夔州,一舉成功。當然如果外部軍事力量強大,同時控制四川盆地北部的漢中和東部的夷陵,那很有可能會從北和東兩面進擊。明朝初期,傅友德攻劍閣關,湯和逆流長江三峽,兩軍都以強大兵力突破抵御,會師成都城下。
但是當下趙昺選擇的是溯流而上二千里攻取重慶,一路上的艱難自不必說,可以說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也讓他難以寢食難安